讀1939年李拂一先生《佛海茶業(yè)概況》的疑惑

《佛海茶業(yè)概況》
作者:李拂一

  (紅色部分為猿抱子的注解、疑問,黑字部分為李佛一先生原文)

  一、緒論

  普洱茶葉,馳名天下。其實現(xiàn)今之普洱并不產茶?;蛑^十二版納各產茶區(qū)域,在過去曾隸屬普洱,以是得名。而普洱府志載,距今百數(shù)十年前,十二版納出產茶葉,概集中普洱制造,同時普洱又為普思沿邊一帶茶葉之集散地。后制造逐漸南移,接近茶山。由普洱而思茅,而倚邦、易武。今則大部集中佛海制造矣。“普洱茶”一名之由來,當以開始集中普洱制造,以普洱為集散地得來為近似。

  注1:明代至解放前,普洱圓茶的原料主產地是古六大茶山。民國時期,勐海逐漸成為藏銷緊茶原料和成品的加工中心,也加工少量圓茶、磚茶。普洱茶以集散地普洱而的得名。疑問一,以現(xiàn)今勐海留存的幾萬畝古茶園看,明清兩代勐海是否是普洱茶的原料主產地之一?

  十二版納,原包括思茅、六順、鎮(zhèn)越、車里、佛海、南嶠、寧江、江城之一部,及割歸法屬之猛烏、烏得兩土司地。至近今所謂之十二版納,則以前普思沿邊行政區(qū)域為范圍,即車里、南嶠、佛海、寧江、六順、鎮(zhèn)越等縣區(qū)及思茅之南部,江城之西部。其猛烏、烏得兩土司地,早已不包括在今之十二版納之領域內矣。

  瀾滄江自北而南微東,斜分十二版納為江內、江外兩個區(qū)域。東為江內,西為江外。六順、鎮(zhèn)越兩縣及江城之西、思茅之南屬江內。車里(一部分在江內,今景洪)、佛海、南嶠等縣及寧江設治區(qū)屬江外。一般人大部以江內產,即鎮(zhèn)越、思茅縣屬之易武、倚邦、革登、莽芝、蠻磚、架布、漫臘(這些茶區(qū)今皆屬西雙版納)及車里屬之攸樂山(位于江內)一帶所產者為“山茶”,江外產為壩茶,按“壩”為擺夷語,其義為原野,其實車佛南各縣之茶葉,并不產生于原野,而繁殖于海拔四千尺以上之山地,或四千尺上下高原附近之丘陵。車里盆地海拔較低,約一千八百尺。而茶樹之散布,則高在四千尺以上之勐宋(今勐海的一個鄉(xiāng)),五六千尺之南糯山及攸樂山。“壩茶”一名,似為不倫。

  佛海產茶數(shù)量,在近今十二版納各縣區(qū),為數(shù)最多,堪首屈一指。同時東有車里供給,西有南嶠供給,北有寧江供給。自制造廠商紛紛移佛海設廠,加以輸出便利關系,于是佛海一地,儼然成為十二版納之茶業(yè)中心。素以出產普洱茶葉著名的六大茶山,以越南關稅壁壘之森嚴,及運輸上種種之不便,反瞪乎后矣。

  注2:民國時期,原料充足的勐海成為十二版納茶葉加工中心。

  茲以佛海為本文敘述范圍,旁及車里、南嶠及寧江設治區(qū)域。多年來搜羅之記錄皆遠寄他方,旅途匆匆,盡一日之力,就記憶所及者為之。掛一漏萬,知所不免也。

  二、產區(qū)及產量

  佛海、車里、南嶠及寧江等縣區(qū),凡海拔四千尺左右之山地,或原野附近之小丘陵,皆滋生茶樹。尤以佛海一縣之產區(qū)最廣。佛海共分四區(qū),區(qū)各一土司,曰勐海土司、勐混土司、勐板土司及打洛土司。

  勐海土司所屬各村落,即郢勐海(佛??h治所在)、曼興、曼海、曼賀、曼謝、曼買、曼丹、南里、曼掃、曼真、曼夏、曼耷、曼噴弄、曼拉悶、曼賽、曼斐、曼董、曼旮、曼丁景、曼魯、曼蠻嶝、曼降、曼巒、曼錄、曼法、曼崍、曼磊、曼蚌、亞康、曼舀、曼滿、曼崀、曼泐、曼襖、曼榜、曼兩、弄罕、曼先、曼中、葩宮賀南、大小呼啦、賀岵六村、葩珍五村、葩盆黑龍?zhí)?、上下水河寨等六十余村。海拔由三千九百五十尺至六千尺不等,村村寨寨,無處不茶,只不過產量有多少而已。

  勐混土司區(qū)與勐海區(qū),地理環(huán)境約略不同,產茶范圍,亦頗廣闊。勐板、打洛兩區(qū)海拔較低,面積不大,產茶范圍,限于少數(shù)高地帶。兼之距離市場(勐海)太遠,不便集中。勐板因人戶稀少,野生茶樹,大都任其飄零滿山,無人采摘也。

  車里產茶區(qū),分布江內外。江內以攸樂山為中心,江外以南糯山及勐宋(兩地現(xiàn)今都屬勐海)為中心,車里之三大產茶區(qū)也。曼累、勐籠、落水洞及其他各地次之。

  南嶠(現(xiàn)屬勐海,現(xiàn)勐海包括當時佛海、南嶠、寧江等縣,原屬車里的勐宋、南糯山等地現(xiàn)均歸勐海)產茶區(qū),遍布于景真、勐翁、景魯、景邁兌、西定、勐滿、舊筍各自治區(qū)域。

  寧江則以曼糯、勐阿、勐亢、景播等處為最,惟出數(shù)不多耳。

  各縣區(qū)產茶量大概估計,則佛海約一萬擔,車里八千擔,南嶠五千擔,寧江五六百擔。若有銷路資本,再盡力于茶園之整理,如剪枝、除草、壅根、施肥及荒廢茶園之開發(fā)利用,則產量可增至十萬擔之數(shù)也。

  產茶時期,起自國歷三月尾至九月或十月止,每年有六七個月之采摘期。在三月尾和四月初采摘者,曰“春茶”,曰“白尖”,以概系白毛嫩芽之故。過此所生產者曰“黑條”,色澤黑潤,質重而色味濃厚,為制造“圓茶”、“磚茶”之主要成分。黑條之后曰“二水茶”,又曰“二蓋”,葉大質粗,葉色黑黃相間。二水之后曰“粗茶”,概系黃色老葉,不復有黑條間雜其內,品質最為粗下,專供制藏銷緊茶包心之用。九月初再生一次之白毛嫩芽曰“谷花茶”,蓋其時正當谷禾揚花之季,當?shù)厝嗣穹Q稻曰谷子,因此遂名其時所產之白毛嫩芽為“谷花茶”或“谷花尖”,品質次于春尖,葉色則反較春尖為光華漂亮,不易變黑,通常用作圓茶之蓋面。

  注3:

  谷花茶之后,尚有一次之粗茶,蓋為數(shù)不多。其時已屆農人秋收之期,跟著即有樟腦之出產,一般茶農于秋收之后,群趨于樟腦之制造,不復再有人上山采茶矣。

  三、品質

  就易武,倚邦方面茶商說來,則佛海一帶所產之茶為“壩茶”,品質遠不如易武、倚邦一帶之優(yōu)良,然易武乾利貞等茶莊,固嘗一再到江外采購南糯山一帶所產者羼入制造。而佛海一帶,每年亦有三五千擔之散茶運往思茅,經思茅茶商再制造為“圓茶”(又稱七字圓)、“緊茶”分銷昆明及古宗商人。制者不易辨,恐飲用者亦不能辨別誰是“山茶”,誰為“壩茶”也。

  就個人所知:江內外茶葉,除極少數(shù)外,似為同一品種。且各產茶區(qū)之地理環(huán)境,亦大致相同。不過易武方面,茶農對茶園知施肥、壅根、除草、剪枝等工作,而佛海一帶則無之耳。

  民國二十三四年期間,著者嘗以佛海附近所產茶葉,制為“紅茶”寄請漢口興商磚茶公司黃誥蕓君代為化驗,通函研究。據(jù)復函認為品質優(yōu)良,氣味醇厚。而西藏同胞且認為和酥油加鹽飲用,足以御嚴寒、壯精神、由幼而老,不可一日或缺。雖由于嗜好習慣之各不相同,而佛海一帶茶葉品質之不壞,可得一旁證。

  注4:這里的“紅茶”是指類似后來滇紅的全發(fā)酵紅茶,還是指裝籃發(fā)酵的后發(fā)酵茶?

  四、制法及包裝

  佛海茶葉制法,計分初制、再制兩次手續(xù)。土民及茶農將茶葉採下,入釜炒使凋萎,取出竹席上反復搓揉成茶,曬干或晾干即得,是為初制茶。或零星擔入市場售賣,或分別品質裝入竹籃。入籃須得濕以少許水分,以防齏脆。竹籃四周,范以大竹蘀(俗稱飯筍葉)。一人立籃外,逐次加茶,以拳或棒搗壓使其盡之緊密,是為“筑茶”,然后分口堆存,任其發(fā)酵,任其蒸發(fā)自行干燥。所以遵綠茶方法制造之普洱茶葉,其結果反變?yōu)椴灰?guī)則發(fā)酵之暗褐色紅茶矣。此項初制之茶葉,通稱為“散茶”。

  注5:發(fā)酵工藝,濕水—入籃—筑茶—分口堆存發(fā)酵。

  李拂一先生明確的結論是:所以遵綠茶方法制造之普洱茶葉,其結果反變?yōu)椴灰?guī)則發(fā)酵之暗褐色紅茶矣。疑問二,不規(guī)則發(fā)酵是如何不規(guī)則,是指多次發(fā)酵,還是籃中各部分發(fā)酵不規(guī)則?疑問三,暗褐色紅茶,是指干茶暗褐色,湯色紅,還是葉底暗褐色,湯色紅?

  可以確信的是,解放前“散茶”指的是裝籃發(fā)酵茶。

  制造商收集“散茶”,分別品質,再加工制為“圓茶”、“磚茶”或“緊茶”。另行包裝一過,然后輸送出口,是為再制造。茲分述于下:

  (一)圓茶。圓茶大抵以上好茶葉為之。以黑條作底曰“底茶”;以春尖包于黑條之外曰“梭邊”;以少數(shù)花尖蓋于底及面,蓋于底部下陷之處者曰“窩尖”,蓋于正面者曰“抓尖”。按一定之部位,同時裝入小銅甑中,就蒸汽受蒸使之柔,傾入特制之三角形布袋約略揉之,將口袋緊結于底部中心,然后以特制之壓茶石鼓,壓成四周薄而中央厚,徑約七八寸之圓形茶餅,是即為圓茶。不熟練之技師,往往將底茶揉在表面,而將春尖及谷花尖反揉入茶餅中心,失去賣樣。普洱茶葉揉茶技師之最高技術,即在于此。如底面一律,則此項揉茶技師,則失其專家之尊嚴矣。每七圓以糯筍葉包作一團曰“筒”,七子圓之名即源于此。每籃裝十二筒,南洋呼為一打裝;兩籃為一擔,約共重舊衡一百二十斤。此項圓茶每年銷售暹羅者約二百擔,銷售于緬甸者約八百擔至一千五百擔。

  注6:圓茶
圓茶

  加工:1、按一定之部位,同時裝入小銅甑中,就蒸汽受蒸使之柔;

  2、傾入特制之三角形布袋約略揉之,將口袋緊結于底部中心;

  3、以特制之壓茶石鼓,壓成四周薄而中央厚,徑約七八寸之圓形茶餅。

  結論:圓茶是黑條為底,春尖撒面、谷花尖點綴的拼配茶。工藝是先蒸汽蒸軟再傾入布袋、略揉之不能破壞配茶層次、石鼓壓。疑問四,春尖和谷花尖要不要裝籃發(fā)酵?因為發(fā)酵茶和不發(fā)酵茶拼配口感是難于協(xié)調的。

 ?。ǘ┐u茶。磚茶原料以黑條為主,底及面間有蓋以“春尖”或“谷花尖”者,按一定秩序,入銅甑蒸之使柔,然后傾入磚形模型,壓之使緊,是為“磚茶”每四塊包作一團,包時塊中心尚需貼一小張金箔,先用紅黃兩色紙包裹,外面加包糯筍葉一層,再裝入竹籃即成。竹籃內周須襯以飯筍葉,每籃十六色,每擔計兩籃約共重一千一百余斤。專銷西藏,少數(shù)銷至不丹、尼泊爾一帶。年約可銷二百擔至三百擔。此外尚有一種小塊四方茶磚,僅洪記一家制造,裝法包裝,大體與磚茶相同,只不需貼金,年約銷四五十擔。

  注7:磚茶
磚茶

 ?。ㄈ┚o茶。緊茶以粗茶包在中心曰“底茶”;二水茶包于底茶之外曰“二蓋”;黑條者再包于二蓋之外曰“高品”。如制圓茶一般,將各色品質,按一定之層次同時裝入一小銅甑中蒸之,俟其柔軟,傾入緊茶布袋,由袋口逐漸收緊,同時就坐凳邊沿照同一之方向輪轉而緊揉之,使成一心臟形茶團,是為“緊茶”。“底茶”葉大質粗,須剁為碎片;“高品”須先一日濕以相當之水分曰“潮茶”,經過一夜,于是再行發(fā)酵,成團之后,因水分尚多,又發(fā)酵一次,是為第三次之發(fā)酵,數(shù)日之后,表里皆發(fā)生一種黃霉。藏人自言黃霉之茶最佳。天下之事,往往不可一概而論的:印度茶業(yè)總會,曾多方仿制,皆不成功,未獲藏人之歡迎,這或者即是“緊茶”之所以為“緊茶”之惟一秘訣也。緊茶每七個以糯筍葉包作一包曰一“筒”。十八筒裝一籃,兩籃為一“滿擔”,又叫一馱,凈重約舊衡一百一十斤左右,專銷西藏,少數(shù)銷于尼泊爾、不丹、錫金一帶,年可銷一萬六千擔。

  注8:緊茶
緊茶

  其經由思茅或思茅茶商制賣給藏人古宗者,每籃只裝十五筒,兩籃為一擔曰“平擔”。竹籃內周亦需襯以飯筍葉,籃口并需以藤片絆牢,與“圓茶”、“磚茶”之裝法相同,只籃形或長或方,或大或小,稍有不同耳。竹籃竹葉、藤片扎篾(即竹絲)等包裝費用,每擔約半開滇幣五六角左右。其取道緬甸即轉運西藏之“緊茶”,于運抵仰光后,需再加麻包,并打明標記牌號,方能交船運,即每色約費工料盧比五安那至六安那。亦有在中途如景棟或瑞仰即需加縫麻包者,在景棟加麻包之費用較大,然損失則鮮。至運達加嶙崩(Kalimporg)之后,尚需再用獸皮(牛羊皮之類)加包,方可運入西藏。包裝費用,高出生產費數(shù)倍,真是“豆腐盤成肉價錢”矣!

  五、運輸及運費

  由佛海出口之“緊茶”,除少數(shù)銷售于不丹、錫金及尼泊爾一帶外,大多數(shù)皆運入西藏方面銷售。并非完全外銷,不過國內無路可走(由思茅經下關、大理、阿墩子入藏,須三四個月之馬程,方抵拉薩,由佛海經緬即至拉薩不過三四十日),不得不支出大量之買路金(每年約三十余萬盧比之巨),而假道于外耳。在八九年前,緬屬孟艮土司境內,尚未通行汽車時,佛海每年出口茶葉,概須取道瀾滄江之孟連土司出緬。西北運至緬屬北撣部中心之錫箔(Hsipaw)上火車,由錫箔西南運經瓦城,再直南經大市(Thazi)而達仰光。由仰光再換船三日或四日至東即加爾各答上岸。由加爾各答再上火車,北運至西哩古里。由西哩古里用牛車或汽車運抵加嶙崩。至此又須改用騾馬馱運入藏。由佛海至錫箔一段馬程,最少需十八日方可到達。錫箔至仰光須三天至五天。到達加嶙崩最速需一月之期。此過去佛海藏銷茶葉之惟一出路。嗣后緬東公路修至公信(又作貴興),佛海茶葉出口,遂有一部分舍西北錫箔路線而道西南孟艮路線者。由佛海西南行經孟艮,再西行經打崞而至公信,馬程僅十四日。由公信交汽車運達瑞仰或海和,然后換火車再西行至大市。由大市直向至仰光,至少可減少四五日之行程。由佛海至孟艮(景棟)一段馬站,為期僅六日,最遲亦不過一周。由孟艮兩日之汽車可至瑞仰。再一日直快火車即可到達仰光。較諸西北錫箔路線,減少一半以上之行程,所以迄今不再有取道錫箔之一途者矣。

  由佛海至孟艮(即景棟)之騾馬運費,每馱即一擔約盧比三盾半至三盾四分三;景棟至瑞仰汽車約費六盾半;瑞仰至仰光火車費約三盾四分一至三盾半;仰光至加爾各答船費約三盾半至三盾又八分之七不等??傆嬅繐磧苫@)茶葉,由佛海至加爾各答轉運費最高額約需盧比十七盾又八分之五之數(shù),如需運至加嶙崩,則每擔尚需加火車汽車費三盾至四盾余也。此外如景棟、瑞仰、仰光等處之辦事費,皆未計算在內也。

  六、茶葉價格

  佛海一帶茶葉產量,在云南境內,為數(shù)最多,而價值最廉。民國十六年前,制“緊茶”用之三塔貨散茶(即黑條三成,二水及粗茶七成),曾一度跌至每擔(舊衡一百斤)半開滇幣四元。近兩三年來,因運銷活躍,較過去頗呈高漲之勢。然最高紀錄,亦尚未超過十四元也。茲將最近三年來生葉各色初制散茶及再制茶之價格,附表于下,以資對比。

  生態(tài)葉初制茶葉及再制茶價格表(按照佛海市計算)
生態(tài)葉初制茶葉及再制茶價格表

[page]
  七、出口數(shù)量及稅捐負擔

  每年由佛海出口茶葉原包括“圓茶”、“磚茶”、“緊茶”及“散茶”等數(shù)種。銷地遍暹羅、緬甸、印度、尼泊爾、不丹、錫金及中國西藏等各地。內中以“緊茶”為大宗,以西藏之銷量為最大。所言茶者必稱“緊茶”,而言銷路者必盛道西藏也。在十年之前,每年尚不過出口數(shù)百擔或千余擔,制造亦不過一二家,近則銷數(shù)年達一萬六千擔以上而制造商至十數(shù)家矣。若能改良制造,注意壅培,則銷數(shù)及產量,當大有擴展之希望。茲將最近三年中各茶莊運銷出口約數(shù)列一表如下(單位:擔):

  最近三年中各茶莊運銷出口約數(shù)表(單位:擔)

  上列數(shù)目僅就記憶所及,錯誤之處當甚多,容他日更正之也。今年新成立之大同茶莊約可五百擔未計在內。

  茶葉稅捐,向僅厘金一項,每年舊滇幣約一元二角,嗣后滇幣跌價,改為四元五角。裁厘后設茶消費稅,改舊票為半開銀元。前年減為三元,去年起加為三元三角。此外尚有地方雜捐數(shù)種,約共四角至五角。

  緬甸方面,因滇茶條約關系,凡經由陸路至緬甸之貨,皆不納稅。緬甸為印度帝國之一省,由緬至印,等于內地運輸,所以佛海茶葉在印緬境內運輸或買賣,皆無須繳納稅捐。加以生產異常低廉,遂得運越鄰國,傾銷入藏。印度西藏一帶邊界,皆盛產茶葉,僅一山之隔,然卒不能向藏進行印茶之貿易,雖品質及制法相差,或與藏人口味有所扦格,而生產費過高,為一般藏人購買力所不及,或乃一主要原因。印度茶業(yè)總會對佛海茶之能遠銷入藏,頗生嫉視,嘗慫恿印度政府構筑關稅壁壘,以為對策,以格于滇緬條約,暫時尚不果行。上年印度茶業(yè)總會,以大宗款項,將印度紅茶仿制為“緊”、“磚”茶,于大吉嶺、加嶙崩一帶,廣勸藏人試飲。雖無若何成效,然以其處心積慮之情形視之,佛海藏銷茶葉,將來總不免受到相當之影響,兼之印緬已于上年四月一日起實行分治,此后滇緬條約,當失其連帶性作用。聞印緬關稅,定三年期實行,今滿期不遠,前途殊不能樂觀也。

  注9:印度茶業(yè)總會,以大宗款項,將印度紅茶仿制為“緊”、“磚”茶——為什么不用綠茶而用印度紅茶仿制,是否暗示了緊茶、磚茶的湯色外觀和紅茶接近,也就是說,緊茶、磚茶都是后發(fā)酵較為充分的原料做的茶?

  八、結論

  佛海一帶所產茶葉,品質優(yōu)良,氣味濃厚,而制法最稱窳敗,不規(guī)則之多次發(fā)酵,僅就色澤一項而論,由綠而紅以至暗褐,印度之仿制無成,或以此耶。

  注10:李拂一先生明確的結論是1、不規(guī)則之多次發(fā)酵;

  2、僅就色澤一項而論,由綠而紅以至暗褐;

 ?、俑刹枭蓵袂嗑G茶的綠色變?yōu)楹蟀l(fā)酵茶的紅色至暗褐色(可能性不大)

  ②茶湯由曬青綠茶茶湯的綠色變?yōu)楹蟀l(fā)酵茶茶湯的紅色至暗褐色(可能性大)

 ?、廴~底由曬青綠茶葉底的綠色變?yōu)楹蟀l(fā)酵茶葉底的紅色至暗褐色(可能性大)

  近年來南洋一帶人士之飲料,大多數(shù)已漸易咖啡而為紅茶,消費數(shù)量,雖未有精確之統(tǒng)計,然以其人口之眾,及飲用范圍之普遍而推測之,當不在少數(shù)。遍南洋售品,大部為印度、錫蘭所產,唯是價值高昂。在印緬方面,每磅平均售價在半盾以上,似非一般普通大眾之購買力所能及。佛海茶葉底價低廉,若制為紅茶,連包裝運費在內,估計每磅當不超過四分之一盾之價格,亦即印、錫紅茶售價之半。即僅就南洋一帶而論,當又獲得新暢銷。若再能運銷歐美,則前途之發(fā)展,尤為不可限量。此應以一部分改制紅茶,廣開銷路,在印度尚未對佛海茶高筑關稅壁壘以前,作未雨綢繆之準備,此其一。

  南洋僑胞以閩、粵兩省籍人為數(shù)最多?;浫酥谐龔V肇方面人士習用舊制普茶之外,其潮梅一帶及閩籍僑胞,皆酷嗜綠茶,日唯以茶為事者,頗不乏人。向銷閩茶,自臺灣崛起,閩茶銷路大不如前。七七戰(zhàn)起,抵制仇貨之運動,凡我華人足跡所至,如火如荼,有聲有色,南洋僑胞,進行尤為激烈;暹羅方面,有時發(fā)現(xiàn)暗殺販賣仇貨同胞之事件,以是臺茶銷路遂絕于華僑之社會。同時戰(zhàn)區(qū)日漸廣泛,閩皖浙等省茶葉,運出維艱,本年春,已有一二暹僑到佛海成立華僑茶莊,仿制綠茶,專銷暹羅,成績尚佳,頗得暹羅僑社之歡迎,惜其資金過微,無法擴充。此應以部分精制綠茶,趁此時期恢復華茶原有地位,與紅茶雙管齊下,開辟新的銷路,此其二。

  前已言之,佛海茶農,對于茶園,尚無施肥、除草等整理工作,雖或由于土民之無知,而茶價過低,使其無改進之興趣及可能。迄今尚有不少荒廢茶山,無人采摘,可為佐證。此應于創(chuàng)制紅綠茶之時,予以提高底價之機會,務使其有改進之興趣及能力。原采茶園,可望增加產量,荒廢茶山,可以大量開發(fā)。同時似應由政府或人民團體,設一茶業(yè)機關,以資領導,并按科學方法開辟新式茶園,重新種植,以示模范。同時就地創(chuàng)設茶業(yè)實習學校,以造就當?shù)匦路ㄖ撇鑼2牛似淙?/p>

  佛海茶商,勿論現(xiàn)有資金之多寡,總不免有捉襟見肘之現(xiàn)象,藏銷茶葉,以運費高于成本數(shù)倍,不得不賴于印度商人借貸周轉者甚多,無論直接或間接售予藏人,皆不免受到印商中間之操縱。生產者及制造廠商所得之利潤皆極微,而消費之支出則浩大,中間被奪于印商者年不下十數(shù)萬盧比之巨,此應由政府金融機關在印緬辦理押匯,以避免印商之操縱,生產制造消費各方面皆得其便利。此外并須兼辦茶農小貸款,俾佛海茶業(yè)前途,有充分之希望矣。

  總之:1、黑條茶是裝籃發(fā)酵較為充分的茶;

  2、裝籃發(fā)酵是傳統(tǒng)普洱茶的核心技術,但具體操作技術已失傳;

  3、傳統(tǒng)的普洱圓茶、磚茶、緊茶生產當年都是就成熟度很高的發(fā)酵茶;

  3、傳統(tǒng)的圓茶、磚茶、緊茶都是撒面包心的拼配茶;

  4、現(xiàn)在的生茶、熟茶都不是傳統(tǒng)普洱茶。

  生茶迎合了綠茶口感的消費者;熟茶迎合了老倉茶口感的消費者,老生茶迎合了越陳越香消費心理的消費者,都是普洱茶對市場適應的新發(fā)展,即使有一天能恢復傳統(tǒng)工藝,傳統(tǒng)工藝的普洱茶是不是被消費者們喜歡,也還是一個問題。在這里僅想從文獻和技術的角度探討傳統(tǒng)普洱茶是怎么一回事。

  特別申明,我個人生、熟、古樹、臺地都有喜歡的,而且也贊成事物對現(xiàn)實的變化適應,不崇尚一味復古。

  2009年12月想到臺灣當面拜訪李拂一先生,解答心中的疑問,可惜未能成行。如有茶友能解此憾,不勝感激。

  1、傳統(tǒng)自然發(fā)酵工藝茶湯
傳統(tǒng)自然發(fā)酵工藝

  2、曬青茶工藝茶湯
曬青茶工藝茶湯

  3、渥堆發(fā)酵工藝熟茶茶湯
渥堆發(fā)酵工藝熟茶茶湯

圖文/猿抱子 

責編: 深水魚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