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的演變及欣賞

  明代宜興陶人歐子明創(chuàng)建的歐窯,繼承了宋代哥窯的紋片、官窯的青色和鈞窯的紫彩。歐窯出品大都是紫砂做胎,故胎為紫黑色,制作以瓶、盆、缽、盂等器為主,釉色以“天青、天藍、蕓豆”等色居多,間有葡萄紫者,所謂“五色皆備”。

  中國文人歷來對陶瓷茶具情有獨鐘。詩人相遇,以酒相待;文人相交,以茶代酒。古語云:“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宋,斗茶最佳者,黑釉茶盞。而明以后,泡茶最佳者,紫砂壺也。

  關(guān)于茶具歷史,西漢王褒最早在《僮約》里談及烹茶之器具:“烹茶之具,已而蓋藏。”漢代典型的茶具,陶瓷史上少有記載。但筆者藏有一件漢陶茶壺,壺嘴為長方水槽型。三國時才出現(xiàn)“盞”,即“茶盞”、“茶碗”,筆者藏有南北朝流行的越窯青釉連托茶盞,即茶盞與茶托連釉燒成的茶具器物。也有學(xué)者研究把此類連托茶盞,稱之為搗碎茶葉之器物。唐陸羽的《茶經(jīng)》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書。唐代茶盞亦稱“甌”,南方以“越甌”為上,即越窯茶盞。北方以“類銀似雪”的唐邢窯盞為上,這凸現(xiàn)出當(dāng)時瓷業(yè)界“南青北白”的格局。

  唐朝,飲茶之風(fēng)流行,唐人還把茶壺稱之為“注子”,意指茶水從壺嘴里注出來。茶壺壺嘴的發(fā)明其實最早源于新石器時代后期的陶壺,一種模仿男性器型的陶器。唐朝后期唐人不喜歡“注子”這個名稱,甚至把整個茶壺柄去掉,整個器型如“茗瓶”,因沒有捉柄,所以,又把“茶壺”叫做“偏提”,后人把泡茶叫“點注”,就是源于唐人把茶壺稱作“注子”。

  宋朝,斗茶之風(fēng)盛行,最有名的斗茶器具是建窯、吉州窯黑釉茶盞。斗茶規(guī)則是看誰茶湯泛起的白色的泡沫消失得慢,而漆黑且釉面肥腴的建窯黑釉茶盞,是最好的斗茶器具,留下的茶湯泡沫痕跡清晰可見,最易分出勝負。元朝,青花瓷茶具雖聲名鵲起,但外觀漂亮的瓷質(zhì)茶具,飲茶趣味及文化內(nèi)涵終究遜色于紫砂陶茶具。

  據(jù)《紫砂壺全書》介紹:宜興羊角山古窯址早期紫砂和歐窯器的發(fā)現(xiàn),是解決紫砂創(chuàng)始年代的重要物證。經(jīng)南京博物院、南京大學(xué)歷史系等單位鑒定,這座紫砂古窯的年代可能提早到北宋而盛于南宋。早在宋代,宜興均窯出品已經(jīng)成為全國各地窯場的楷模。長頸瓶是可參考珍寶。均窯是宜興古代名窯之一,窯以“均”為名,是因為這種窯開始筑于均山的緣故。而鈞窯、汝窯都是北宋的名窯,鈞窯建于宋初,在今河南禹縣,這個地方有“鈞臺”,因名“鈞窯”。這解決了古陶瓷收藏界談起宋五大名鈞窯之時,常把“鈞”窯寫成“均”窯,“鈞”、“均”不分,一直令筆者疑惑。實際上,鈞窯是河南禹縣之名窯,均窯是江蘇宜興之古窯,兩者均因地名鈞臺與均山而得名。據(jù)該書介紹:宜興均窯產(chǎn)品在宋代已負盛名,宋河南汝窯、鈞窯這兩個名窯的精制產(chǎn)品可能都是模仿宜興均窯的?!秴⒓觽惗刂袊囆g(shù)博覽出品圖說》中一件叫“宋汝窯粉青紙槌奉華瓶”加注“原名宋均窯長頸瓶”。以上這樣的推測不無道理,但總感覺證據(jù)不足。因為,宋代宜興均窯至今還沒有被完整地發(fā)掘出來,但從北宋梅堯臣《依韻和杜相公謝蔡君謨寄茶》詩中有“紫泥新品泛春華”,可以證明,紫砂陶最早在北宋已有記載,“紫泥”,即指“紫砂”。1976年宜興蠡野羊角山古紫砂窯址的發(fā)掘,證明紫砂陶起源于宋朝。明代宜興陶人歐子明創(chuàng)建的歐窯,繼承了宋代哥窯的紋片、官窯的青色和鈞窯的紫彩。歐窯出品大都是紫砂做胎,故胎為紫黑色,制作以瓶、盆、缽、盂等器為主,釉色以“天青、天藍、蕓豆”等色居多,間有葡萄紫者,所謂“五色皆備”。清末民國署名為葛明祥款的宜均陶,是宜興紫砂釉陶的代表作。其起源于明代歐窯,歐窯又可以追溯到宋宜興均窯。假如宋宜興均窯,經(jīng)考古發(fā)掘能證實其器型影響了宋汝窯器、鈞窯器,那么中國陶瓷史將會被改寫了。因為紫砂泥坯比高嶺土泥坯更具色彩,更具黏性,更適合造型。

責(zé)編: cn6831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