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茶禪

  我國黃河流域飲茶的風氣,是在開元以后隨北方的"大興禪教"而連帶發(fā)展起來的。禪教是佛教的一宗,所以也叫禪宗。所謂"禪",也就是"止觀"的意思。

由于古籍中對茶的記述實在太少,所以,筆者主觀的成分很多,只能說是一家之言。還要承認,就是我把這些不多的資料盡可能把他們聯(lián)系起來,但對于這時茶葉生產(chǎn)、制造、貿(mào)易乃至飲用的情況,仍是沒有敘說清楚。這種情況,從南北朝以前歷隋一直到初唐,都沒有多大改變。黃河流域在西晉以后,就不斷有飲茶的可靠記載,但是,實質(zhì)上至唐朝初期,我國北方"仍不多飲",飲茶和茶的貿(mào)易仍不普及。
  唐朝,具體說是唐代中期以后,在我國茶業(yè)和茶葉文化發(fā)展史上,是一個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時代。史稱"茶興于唐"或"盛于唐"。在唐一代,荼去一劃,始有茶字;陸羽作經(jīng),才出現(xiàn)茶學;茶始收稅,才建立茶政;茶始銷邊,才開始有邊茶的生產(chǎn)和貿(mào)易。一句話,直到這時,茶在我國社會經(jīng)濟、文化中,才真正成為一種顯著的生產(chǎn)事業(yè)和文化。
我國茶業(yè)為什么到唐代一下就興盛起來呢?學術(shù)界有不少分析,如臺灣朱重圣先生就歸結(jié)為這樣幾個原因:①交通發(fā)達,運銷便捷;②陸羽《茶經(jīng)》,直接鼓吹;③僧道生活,間接刺激①。
  這也代表大陸一部份學者的看法。這三點,特別是交通條件,無疑都是唐代茶業(yè)蓬勃興起的重要原因。不過,我們強調(diào)交通或把交通條件放在首位,并不是說其作用和影響,就比陸羽倡導和僧道生活的影響更大。事實上唐代茶業(yè)的勃興,是諸多條件的綜合因素造成的。如楊華在《膳夫經(jīng)手錄》中所說:"茶古不聞食之,近晉宋以降,吳人采其葉煮,是為茗粥;至開元、天寶之間,稍稍有茶,至德、大歷遂多,建中以后盛矣"②。
  顯然,楊華這里所說,是指北方飲茶發(fā)展的情況?!渡欧蚪?jīng)手錄》清楚指出,在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北方飲茶還不多,至肅宗和代宗年間,稍稍多了起來,德宗建中以后,就可以稱盛了。唐朝南北交通的運輸動脈是運河,這從隋朝楊廣起至整個唐代,都沒有什么大的變化。那么,為什么在唐代初期和盛期我國茶業(yè)沒有發(fā)展起來,至安史之亂國庫空竭之后,倒反熱熱鬧鬧發(fā)展了起來呢?很明顯,這就不單是交通條件,而當是或主要是后面的原因起作用了。這一點,唐代封演在其《封氏聞見記》中,有很好的說明。其稱:茶"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zhuǎn)相仿效,遂成風俗。自鄒(今山東鄒縣)、齊(山東臨淄)、滄(河北滄州)、棣(山東惠民)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①。
  這段記載,也同樣反映,我國黃河流域飲茶的風氣,是在開元以后隨北方的"大興禪教"而連帶發(fā)展起來的。禪教是佛教的一宗,所以也叫禪宗。所謂"禪",也就是"止觀"的意思。即通過坐禪入定求得心靜為"止";觀或稱"觀心",對心進行反省觀察,進行宗教修養(yǎng)。這種止觀禪法,是隨佛教的經(jīng)籍,在漢時就傳入我國的。但是,禪宗托始菩提達摩,真正作為佛教的一宗并在我國流傳,是在南北朝時期。禪宗是中國獨有或"中國化"的佛教宗派,它盛行于唐代中期以后及五代。安史之亂以后,唐王朝日趨腐朽,兵災相繼,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這時禪宗宣揚"頓悟成佛",向人們傾銷去"天國"的門票,這尤其對遭受安史之亂禍害最深的中原人民來說,更為歡迎,更是虔誠。所以如《封氏聞見記》所說當泰山靈巖寺一開門傳宗,就很快風靡整個中土了。
  禪宗有很多支派,泰山靈巖寺的禪宗是哪一派?不詳也沒有必要去考證清楚。不過從其坐禪務于不寐、又不夕食來看,可能是屬于信奉"安心"漸修的一派。但也有與之相反的派系,如南宗馬祖派提倡禪滲透于日常生活,主張"饑來吃飯,困來即眠",他們的修心就不那么嚴格①。
  但我們不能抓住禪宗馬祖派的例子,即否定《封氏聞見記》的真實性。事實上這條史料,對照唐代茶業(yè)的其他文獻記載,其所說還是極其準確和可靠的。誠如封演所指出,在唐開元以前,我國對茶,還只是南人好飲之,北人不多飲。所以,茶基本上處于一種南方自產(chǎn)自飲的狀態(tài)。眾所周知,在漢以前,我國人口大多聚居在黃河中下游地區(qū),雖然唐朝時南方的人口經(jīng)漢末、西晉末年和安史之亂等幾次北民南移的充實,人口有了較大增長,但與中原相比,還呈北方人口多于南方的狀況。所以,如《膳夫經(jīng)手錄》所說,至德宗李適以后,"關(guān)西山東閭閻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猶得,不得一日無茶",隨北方飲茶的風起,我國南方的茶葉生產(chǎn)和南北茶葉貿(mào)易,也相應較快地發(fā)展了起來。結(jié)果,如《封氏聞見記》所載,南方各地所產(chǎn)的茶葉,源源"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在一個不長的時間內(nèi),我國南方主要是長江流域各地的茶業(yè)生產(chǎn),差不多翻了一番。唐代我國南方有哪些茶葉產(chǎn)地呢?陸羽在《茶經(jīng)》中,對肅宗、代宗時的情況,作了這樣記述:山南有峽州、襄州、荊州、衡州、金州和梁州;淮南有光州、義陽郡、舒州、壽州、蘄州和黃州;浙西有湖州、常州、宣州、杭州、睦州、歙州、潤州和蘇州;劍南有彭州、綿州、蜀州、邛州、雅州、瀘州、眉州和漢州;浙東有越州、明州、婺州和臺州;黔中有思州、播州、費州和夷州;江南有鄂州、袁州和吉州;此外,還有嶺南的福州、建州、韶州、象州等43州。過去一般都將《茶經(jīng)》上列州之前的地名"山南"、"淮南"等稱之為"八道"。這些地名在唐代確也曾作過道名,但不是同一時期的道名,所以,與其稱之為是道名,不如說成"八大茶區(qū)"為好。具體這些茶區(qū)的茶葉生產(chǎn)情況又怎樣呢?舉例來說,如成都一帶的古茶區(qū),這時除農(nóng)戶的小塊茶園外,還出現(xiàn)了諸如張守?家的大型地主茶園。據(jù)載:"九隴居人張守?,家甚富,有茶園在陽平化仙居山內(nèi),每歲召采茶人力百余輩,男女傭工者雜之園中"①。顯然,采茶季節(jié)要雇一百多人的茶園,其生產(chǎn)就不是為自給而是以商品生產(chǎn)為目的了?!渡欧蚪?jīng)手錄》對此記稱:"蜀茶南走百越,北臨五湖,……自谷雨已后,歲取數(shù)百萬斤,散落東下"②。再以浙西婺源一帶的情況為例,如《婺源諸縣都置新城記》載:"大和中,以婺源、浮梁(今江西景德鎮(zhèn))、祁門、德興四縣茶貨實多,兵甲且眾,甚殷戶口,素自奧區(qū)",于是升婺源為都,隸彼四邑,轄此一方兵刑課稅③。
  大和(827-835)是唐文宗的年號,這里清楚表明,婺源的升都和建造新城,就是因為其周圍茶葉生產(chǎn)和貿(mào)易急劇發(fā)展所引起的。這一點,張途在《祁門縣新修閭門溪記》中也有很好的說明。其載:祁門"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無遺土,千里之內(nèi),業(yè)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給衣食,供賦役悉恃此。……每歲二三月,赍銀緡繒素求市將貨他郡者,摩肩接踵而至"①。這條史料講的是祁門,但所說"千里之內(nèi)",實際也包括上說婺源和整個贛東北、皖南的古代茶區(qū)在內(nèi)。所有這些資料,都一致反映,唐代茶業(yè)的這些顯著發(fā)展,都是與開元后北方大興禪教、禪教倡導飲茶相聯(lián)系的。
責編: cn6831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