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經典普洱茶搜索(下)

  
  普洱茶珍品有:毛尖、團茶、芽茶、蕊茶、茶膏、女兒茶、人頭茶(金瓜貢茶),可見普洱貢茶的品種之繁多,花色之豐富,品質之上乘。再加上產于祿豐山采剛萌發(fā)的芽尖制成珠形幼嫩綠茶的蕊珠茶,都是用來進獻朝庭的貢茶。而其它較粗老一些的茶葉,則分散于市面銷售。這時期還出現(xiàn)了一種形式奇特的茶制品,女兒茶膏,是用最粗的茶葉熬煮成膏,做成餅的樣子。
 
  “普洱茶膏”這個正式的稱謂,出現(xiàn)于官方文獻趙學敏撰的《本草綱目拾遺》中,這本著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的著作是繼《本草綱目》之后的另一部集大成之作。記載:“普洱茶出云南普洱府,成團。有大、中、小三等。云南志:普洱山在車里軍民宣慰司北,其上產茶,性溫味香,名普洱茶。南詔備考:普洱府出茶,產攸樂、革登、倚邦、莽枝、蠻專、曼撒六茶山。而以倚邦、蠻專者味較勝。味苦性刻,解油膩牛羊毒,虛人禁用??酀鹛迪職猓文c通泄。”“按,普洱茶。大者一團五斤,如人頭式,名人頭茶,每年入貢,民間不易得也。有偽作者,名川茶,乃川省與滇南交界處土人所造,其餅不堅,色亦黃,不如普洱清香獨絕也。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綠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物理小識:普雨茶蒸之成團,西番市之,最能化物,與六安同(按:普雨即普洱也)。”
  短短幾百字明確表明普洱茶的產地,以及茶膏的藥用價值和功效。據故宮博物院今保存的清乾隆九年(1744年)《內務府奏銷檔》載:“云南督撫按例貢進的上等名茶中有普洱小茶400團,普洱女兒茶、蕊茶各1000團,普洱芽茶、蕊茶各100瓶,普洱茶膏100匣。”這一記載說明,清宮廷最注重的是極品普洱茶,占了普洱貢茶的七成以上,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吳大勛在《滇南聞見錄》中記述了普洱貢茶花色品種及其藥理作用:“團茶產于普洱府屬之思茅地方,茶山極廣。夷人管業(yè),采摘烘焙,制成團餅,販賣客商,官為收課。每年上貢,有團有膏,思茅同知承辦。團餅,大小不一,傯以堅重者為細品,輕松者葉粗味薄。其茶能消食理氣,去積滯,散風寒,最為有益之物。煎熬飲之,味極濃厚,較他茶為獨勝。”
 
  清《普洱府志》卷十九有載,“每年貢茶為四種:團茶(五斤重團茶、三斤重團茶、一斤重團茶、四兩重團茶、一兩五錢重團茶)、瓶裝芽茶、蕊茶、匣裝茶膏共八色。”從上述記載中后人能夠感受到,置辦貢茶是極為講究的一件大事,要好茶,要八色貢茶,由思茅廳當地官員專門承辦普洱貢茶呈送清宮。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定普洱府上貢茶4種:團茶(分5斤、3斤、1斤、4兩、1.5兩)、芽茶、茶膏和茶餅。清嘉慶四年(1799年),安徽望江進士檀萃于云南離任的歸途中寫成《滇海虞衡志》,卷中有載:“普茶名重天下,出普洱六大茶山,一曰攸樂、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蠻磚、六曰曼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于各處,每盈路,可謂大錢糧矣”。
 
  不難看出,那時普洱茶盛世空前,茶農的主要生活用品仰仗于因普洱茶盛名而引來的商人和馬幫,人們在進行茶葉貿易的同時也帶來了土特產品和生活用品,推動了茶產業(yè)的發(fā)展。此外書中還寫到,“茶山有茶王樹,較五茶山獨大,本武侯遺種,至今夷民祀之。”
責編: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