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洱的邊緣行走(37):拉祜族房屋

文/俗部

  雖然也非常喜歡罐罐茶,但與師弟相比,我更關注拉祜族文化的其他方面,比如房屋。

拉祜族房屋

  拉祜族的房屋,和傣族、僾尼族、基諾族等一樣,也是干欄式建筑。這種房屋,以竹和木為主要建筑材料,兩層,下層是空的,人住上層。干欄式建筑,是我們先民的創(chuàng)造,古籍中又稱作高欄、閣欄、葛欄,古時,流行于長江以南百越民族地區(qū),六千年前的河姆渡人,其房屋形制,就是干欄式。這種房屋,用在南方多雨地區(qū),可以避潮濕、防蛇蟻。不過,同是干欄式建筑,各族房屋在形制上又略有差別。傣族、僾尼族、基諾族的房屋都略呈方形,下層空間都比較大,有近兩米五高,能停放手扶拖拉機、堆放農具,還可以養(yǎng)牛養(yǎng)豬。而拉祜族的房屋,則多呈長形,下層空間矮,高不過一米。并且,房屋的二層,一般都有外走廊,顯得非常通透。(中國普洱茶網(wǎng)組織文章http://www.qijiukeji.cn

  其實,日本舊式的房屋,也是干欄式,這種形制,我們稱作干欄、高欄,日本人則稱作“高床”。

  上世紀七十年代后期,日本學界興起了一場尋根熱,以人類學者鳥越憲三郎為代表,包括佐佐木、渡部等學者在內的一些人認為,日本人的先民是從云南過去的。他們提到過許多依據(jù),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兩點:一是干欄式房屋,一是貫頭衣。

[page]

  先說貫頭衣。貫頭衣,是將一幅布對折,在對折處直著剪開一條縫或剪一圓洞,穿著時從頭套下,腰間用繩帶一系即可。亦可在對折布的兩側作簡單縫合,套上身,再系腰帶。由于古時布很粗,所以穿這種無袖的貫頭衣,肩部會顯得寬而挺。我們看到的日本武士肩部寬挺的服飾,其實就是貫頭衣的遺風。而日本學者在云南正好發(fā)現(xiàn),云南的彝族、僾尼族、苗族、瑤族等等,都有長期穿貫頭衣的歷史。

  實際上,關于貫頭衣,中國古籍中早有記載。后漢書西南夷傳,即記載了他們的貫頭衣服飾;而三國志魏書東夷傳,也記載了日本人穿貫頭衣的習俗。

  至于另一依據(jù),房屋,就不用多說了,大家都熟悉日本的舊式房屋,因為就連靖國神社的基本格局,也是干欄式。不過需要提及的是,同屬干欄式房屋,日本的“高床”,與拉祜族的房屋最像:底層空間都不高,都有外走廊。

  云南與日本,一個西南,一個東北,相距數(shù)千公里,一下很難將他們聯(lián)系起來。其實,二者之間有個中間環(huán)節(jié),這就是上古時期生活在今天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三苗與古越人。

[page]

  史記?五帝本紀中說:舜遷三苗以變西戎;后漢書?西羌傳中說: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依據(jù)這些資料,那么,羌族,以及族源上同屬于羌族的拉祜族、僾尼族、白族、彝族等等,其最早的生活地域,實在今長江中下游,特別是江浙地區(qū)。而傣族,是古越人的后裔,先南遷至今廣西,繼而又西遷至云南,它的根,也在東方。至于大部分日本人在族源上與古越人的關系,也早已從體質人類學上得到證明。

  我想,將歷史追尋到上古時期,才可能是解釋這些問題的關鍵吧:我們一部分曾經(jīng)生活在同一地域的先民,將他們的文化,帶到了不同的地方,包括日本。不然,日本的“高床”,還真的不好解釋。因為干欄式房屋起源于中國多雨潮濕的江南,而日本,不是這種地理氣候,因此,很難想象他們能原生出干欄。

  河姆渡遺址的房屋復原圖,是長方形,長遠大于寬,即“長脊短檐”的干欄式;拉祜族今天的房屋,也是這種“長脊短檐”的干欄式。六千多年過去了,我們竟然還能看到“舊時風光”,這不能不讓人心生感慨——歷史離我們到底是近,還是遠?

  想起五年前在河南鄭州尋訪商代城垣遺址,三千年前的城垣,土的,近四米高,結結實實的居然還在,并且,還會不知多少年的繼續(xù)“在”下去。而一代代的人呢?。。。。。。

  《莊子》?則陽篇中說:“舊國舊都,望之暢然。”意思是說,看到自己的故國與心里就覺得舒暢。拉祜族的山寨雖非“舊國舊都”,但面對那穿越數(shù)千年時空的干欄式房屋,我的感覺,正是“望之暢然”!

  坐在拉祜族干欄式屋子里喝茶,真的很享受,很享受。。。。。。

責編: isundust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