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茶那些事——勐海茶廠7572

  其實我開始喝普洱茶并不算早,如果下關(guān)沱茶和老家的那些大葉子散茶不算普洱茶的話。周圍有同事用飄逸杯泡著普洱茶,我看了很不以為然,認為喝茶就須大口牛飲,以解渴提神為要,如此麻煩,失卻了喝茶的本義。
 
  后來到西雙版納出差,朋友在宿舍中,用個小紫砂壺泡出小盅的茶來,色如醬油而略淡,味帶焦糊而偏甜。因為人不是特別熟,不好反對,天氣又特別熱,只好一盅又一盅地喝下去。攀談三兩句以后,才知道這個就是普洱熟茶。喝了一下午的茶,慢慢地倒也不覺得難喝,反而在喉頭留下了淡淡的甜甜的韻味。如此這般,回來后,自己也學著買一點茶,閑暇中泡上一壺,漸漸成為一個愛喝普洱茶的人。
 
  周圍很多喝普洱茶的朋友,都是從熟茶入手,慢慢喜歡上普洱茶的。因為熟茶入口順滑,較少刺激性,不會影響睡眠,老少咸宜,便成為引領(lǐng)外行入門的帶路者。其實,熟茶直到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才出現(xiàn),而普洱茶之名,至少明朝就已經(jīng)正式確定,到清朝成為貢茶之后,聲名大盛。那時的普洱茶,都是生茶,也就是曬青毛茶壓制成型之后運銷各地的餅、磚、沱、團,以及芽尖、茶膏。生茶苦澀味重,刺激性強,運銷到廣東香港之后,茶樓老板們發(fā)現(xiàn)擺放一段時間后,茶的苦澀味降低,而茶味更加醇厚,更受茶客們歡迎。久而久之,他們發(fā)現(xiàn),在溫濕度高的環(huán)境中,茶的苦澀味就消退得更快。為緩解庫存壓力,使普洱茶能快速進入消費環(huán)節(jié),在歷代茶人的努力下,終于發(fā)明了灑水渥堆、人工控制溫濕度的熟茶發(fā)酵工藝。
 
  7572就是熟茶的代表。作為勐海茶廠的常規(guī)產(chǎn)品,每年都大量生產(chǎn),市面流傳極廣。我手上有幾片602的7572(2006年第二批),現(xiàn)在喝來,已經(jīng)有“好喝”的感覺了。雖然熟茶被發(fā)明制作出來,目的就是被快速消費,但出于工藝的特點,剛出廠的熟茶,有一股淡淡的焦糊味、土腥味,即俗稱的堆味,水分含量過多也會導致茶湯淡薄。制作工藝不過關(guān)的熟茶,甚至會有刺鼻的霉味,令人難以入口。所以適當時間的自然環(huán)境存放,有利于水分蒸發(fā)、堆味散發(fā)。這片7572,餅面干凈,勐海茶廠餅茶特有的“泥鰍邊”明顯,餅型周正,正面可見少量灑面的金黃色茶芽,底茶略粗老,可看出以青壯葉為主、嫩葉芽尖灑面的拼配方式,既照顧到香氣,又在質(zhì)感、醇厚、耐泡各方面做到了基本平衡。茶湯濃紅,口感濃醇,有厚度,入口甜,回甘好,香氣弱。比較耐泡,可以泡十水以上不減其味,尾水甘甜。葉底褐紅,條索完整,可見發(fā)酵適度。適度發(fā)酵,讓茶中的酶仍有活性,能夠繼續(xù)自然地發(fā)酵,也正是勐海茶廠所產(chǎn)熟茶的最大特點。
 
  7572一類的普洱熟茶,屬于大眾茶一類,在那些以高雅自命的茶人眼中,自是不屑一顧的,因為它太普通、太平凡,既沒有金針、白蓮的雅號,也沒有易武、班章的名頭,顯不出茶的高貴和尊崇,然普通茶就不必講究美器,不必執(zhí)著活水,一介普通人,于細雨打芭蕉的夜半,捧一本小書,隨手泡一壺普通的茶,仿古人“以漢書下酒”之意,以普洱伴書,讓那紅紅艷艷的茶湯,順喉頭滑下,又從腹中蒸騰起暖暖的熱氣,豈不是完滿的一天?
責編: 深水魚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