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云南瑪玉茶”的前世今生


  圖為在那哈大田茶廠考察了墨江瑪玉茶后,考察采訪組與李增及村民合影

  中國普洱茶網訊:8月30日大清早,我就被普洱市文化品牌科包忠華科長的電話叫醒,說是我在的這個采訪組被安排去遠離墨江縣城80公里的那哈鄉(xiāng)看瑪玉茶。因為路途遠,要早點起床前去。接罷電話,我一愣,瑪玉茶,不是綠春縣的特產嗎?關墨江縣什么事,竟然要拿這個做墨江縣茶產業(yè)發(fā)展的文章。

  帶著疑問,匆匆吃完早點,就與普洱市茶業(yè)局生物產業(yè)科科長趙思偉、墨江縣茶辦副主任孫以松、普洱中國網編輯趙黎明一同驅車前往那哈鄉(xiāng)。趙科長說:“那哈是墨江縣最靠東南的一個鄉(xiāng),西部、南部緊挨紅河州的紅河縣與綠春縣,其西邊就是我以前工作過的墨江縣壩溜鎮(zhèn)。這次我們要去的地方叫那哈鄉(xiāng)珠街村,要先到龍壩鎮(zhèn),然后再經過紅河縣的三村鄉(xiāng),再回到墨江境內就進入了那哈。這是一次奇妙的旅行,不但可以享受出縣(紅河縣)過州(紅河州)的待遇,還可以欣賞沿途的泗南江風光。”

  據了解,泗南江發(fā)源于紅河州綠春縣,由西南朝東北逶迤而來進入墨江,江的東岸就是那哈,西岸則是壩溜,最后在墨江的泗南江鎮(zhèn)注入阿墨江,再跟著阿墨江一路南下數十公里,在墨江與江城的交界處匯入把邊江,最后以李仙江之名南下江城,經過越南萊州,流入著名的國際河流紅河,流至海防港口匯入南海。說到底,這條河只是紅河的一條大支流的一條支流的小支流而已,但其創(chuàng)造了一個不小的奇跡,紅河流域的河流大部分都是順著哀牢山、無量山的走向,由北到南奔騰而下,而泗南江卻是一條“倒河”,從東南向西北流來。之所以倒流,蓋因墨江的東南部有些地方地勢更低。如今的泗南江已經不是一條自然的河流了,泗南江、居普渡等梯級水電站的攔河大壩一修,其形成一個個百里長湖,玉帶一般掛在墨江的東南部,留下了迷人的南亞熱帶風光——碧綠的湖水兩旁是連綿不斷的小平壩與山丘,平壩上是一壟壟糧田,點綴著成片的香蕉林與各種南亞熱帶水果,而村莊就隱藏在這些果林里;周邊平緩的的山坡都種上了橡膠樹。這里的海拔竟然可以低到800米以下,難怪我還以為到了美麗的西雙版納呢。

  而我們要去看的“墨江瑪玉茶”,就位于墨江最美麗的水鄉(xiāng)——泗南江沿岸的高山里,海拔低的地方種橡膠,海拔1100米以上的地方種茶樹,這就是滇西南的兩種主要經濟作物的種植分野。車順著山路往高處不斷跑,泗南江離我們遠去,靈秀婉約風光不見了,大自然恢復了墨江常見的雄渾大山特征——質樸、厚重、粗獷,因為這里畢竟是哀牢山南脈的深處,泗南江的一抹清秀,不過是猛虎偶爾在輕嗅薔薇。

  壩溜是歷史上“云南瑪玉茶”的原產地

  車過泗南江的時候,趙思偉科長指著江的東邊說:“江那邊就是墨江縣壩溜鎮(zhèn),我曾經在那里揮霍過數年青春——80年代后期與90年代初期,在壩溜、那哈主抓現(xiàn)代豐產茶園建設,現(xiàn)在你們看到的江對岸的那些臺地茶園都是我們那時候搞起來的。”我還沒來得及對這位剛滿50歲的老茶人表達敬佩之情,他接著說起了壩溜鎮(zhèn)與瑪玉茶的不解之緣,“這次為什么會帶你們來看瑪玉茶,是因為綠春縣的瑪玉茶產地本來是從墨江的壩溜劃出去的,在歷史上瑪玉茶產地本來屬于墨江,即便后來劃出去,原產地也只劃了一部分去綠春,還有大面積的產區(qū)留在了墨江,也就是墨江縣正在規(guī)劃的,將墨江縣東南部的壩溜、那哈與泗南江等幾個鄉(xiāng)鎮(zhèn)打造成‘墨江瑪玉茶’產區(qū)。”

  原來,歷史上瑪玉茶原產墨江縣的壩溜鎮(zhèn)。在過去壩溜的管轄面積非常大,綠春的騎馬壩鄉(xiāng),墨江的那哈鄉(xiāng)、泗南江鄉(xiāng)過去都屬于壩溜。資料顯示,云南省墨江縣壩溜鄉(xiāng)位于縣境東南部,海拔在620—2156米之間,面積269平方千米。清代屬他郎善政里,民國21年(1932)屬墨江縣第六區(qū),民國28年稱壩溜鄉(xiāng)。1949年改稱壩溜區(qū),1954年將老百、臥馬、三楞、土堆、東沙、莫落、瑪義7鄉(xiāng)劃歸綠春縣;1958年稱壩溜公社,1966年劃出那哈公社,1984年改稱壩溜區(qū),同時將千崗、巴豆、廣豐、西岐劃歸泗南江區(qū),1988年改稱壩溜鄉(xiāng),系哈尼族、漢族等雜居之地。

  從壩溜劃出去的騎馬壩鄉(xiāng),就是綠春瑪玉茶的核心產地所在的鄉(xiāng)鎮(zhèn)。現(xiàn)在流行的說法是,瑪玉茶產于滇南綠春哈尼族自治縣騎馬壩鄉(xiāng)哈尼山寨瑪玉村,而歷史上真正的瑪玉茶原產地壩溜反而湮沒不傳了。

  “墨江瑪玉茶的提法并不是空穴來風,憑空捏造一個東西去跟綠春縣乃至紅河州爭名茶資源,而是有充分的依據的,是恢復歷史的本來面目使然。在歷史上,墨江種茶要比綠春早,作為瑪玉茶區(qū)來說,綠春的瑪玉茶區(qū)是從墨江的壩溜分出去的,從現(xiàn)存的栽培型古茶樹來看,最老的在壩溜的羊八寨,而且截至目前壩溜的茶葉加工水平也要高于綠春那邊。以壩溜為代表的墨江東南部茶區(qū),跟綠春的瑪玉茶產區(qū),山水相連,都是屬于哀牢山與紅河水系,擁有相似的地理與氣候環(huán)境,茶種與茶葉的加工方式差不多,民族都是以哈尼族為主,在過去行政區(qū)劃也歸為一塊,這么多相似的地方重合在一起,可以算一個完整的大茶區(qū)。后來,因為行政區(qū)劃的調整,瑪玉茶這個歷史上的原產地被人為分為了墨江產區(qū)與綠春產區(qū)兩大塊。因為瑪玉的小地名在綠春縣,加之綠春縣宣傳工作做得好,搞得大家都知道瑪玉茶的原產地只在綠春,但這不是歷史事實,瑪玉茶的產區(qū)其實是普洱市與紅河州所共有,核心產區(qū)就在綠春北部與墨江東南部。”墨江縣茶辦副主任孫以松說,紅河州與普洱市可以更包容的心攜手起來做大瑪玉茶產業(yè),共推“云南瑪玉茶”原產地品牌。

  這是有先例的,普洱茶在2000年左右,當時的普洱市、版納州、臨滄市都在爭奪普洱茶原產地這塊金字招牌,后來到了2003年,這三個州市都放棄了爭議,一致同意將原產地的范圍擴大為云南的瀾滄江中下游地區(qū),共推“云南普洱茶”,從而形成舉全省之力建設普洱茶產業(yè)的局面,使得普洱茶跑出了中國茶近十年最牛的一波行情,成為中國茶葉的新貴。

  李增:復興“墨江瑪玉茶”的80后推手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顛簸,我們終于來到了此行的目的地——那哈鄉(xiāng)珠街村大田小組。這里位于那哈鄉(xiāng)的南部,地處墨江與綠春的交界處。趙思偉說,來這里,一是想實地看看最近發(fā)現(xiàn)的一片種植兩三百年的古茶園,另一個是想讓你們采訪墨江做“瑪玉茶”的新生代——大田茶廠掌門人李增,了解他做“墨江瑪玉茶”的思路。車剛到大田茶廠,還沒停穩(wěn),一個圓臉有點胖的敦厚小伙子就熱情地迎上來了,請我們參觀其正在改造升級中的初制所,以及初制所周邊種滿覆陰樹的上千畝生態(tài)臺地茶園。

  “昨天雨下得太大,我叫人去看了,路太爛,車子無法進去,走路的話太遠,古茶樹是看不成了。”這位小伙子面對我們表示深深的遺憾。當我得知他就是李增時,就說看不看古茶樹沒關系,我們看看你這位“墨江瑪玉茶的帶頭大哥”也是好的。李增忙說:“帶頭大哥不敢當,我才剛三十出頭,是做茶的小輩……”

  一路聊下來,他還真是做茶的小輩,畢業(yè)于云南民族大學99級文秘專業(yè)的他,2003年起一直在版納、思茅一帶做工程,直到今年才返鄉(xiāng)接手四叔經營十多年的茶葉初制所,從事茶行業(yè)才幾個月。但他一出手就像一個做茶的大佬,將目光瞄準了墨江縣茶葉最核心的資源之一——瑪玉茶。他不是簡簡單單借名茶上位,而是在兢兢業(yè)業(yè)布局著“墨江瑪玉茶”美好的未來。

  第一件事做的是提質增效。做名茶要名實相符,而無論是綠春的,還是墨江的瑪玉茶產區(qū),由于是少數民族聚集地與高海拔山區(qū),閉塞落后,交通不便,文化程度低,許多年紀大點的人還不會說漢話,加上這些年來瑪玉茶區(qū)一直被充當原料供應地,茶葉種植與加工水平落后,賣不起價,茶農品質意識淡薄,都在靠茶葉的產量求生存。李增說:“當地茶農思想樸素,只會算數量的帳,比如收鮮葉的時候,要他們嚴格按照一芽一葉或者一芽二葉的標準采,這是做高品質瑪玉茶的基礎,但他們覺得這樣采下來數量少了不劃算,經常混進許多粗老的葉子來交。”

  為了將以前做慣低檔毛茶的老百姓,轉化為做高品質茶的專業(yè)茶農,李增帶他們以游玩的形式去景邁、勐連一帶參觀。比如在孟連參觀出口歐盟的娜允紅珍,看到人家的紅茶賣1000多元一公斤,村民代表與加工技術員感觸很大。“以前他們看重鮮葉的數量,現(xiàn)在認識到質量的重要。茶葉品質好了,價格賣高了,茶農的收入也高了?,F(xiàn)在老百姓不打農藥,意識也大為轉變,產量降下來了,但我們將收購價提高,一芽一葉收10元一公斤,一芽二葉收7元一公斤。老百姓現(xiàn)在每畝毛收入提高到4000元。以前,老百姓一芽一葉、一芽二葉、一芽三葉混采,分級采摘沒有做到位,每公斤鮮葉才賣三四元。”李增說。

  據了解,目前李增的提質增效工作主要做兩塊,一塊是生態(tài)茶園建設與古茶園的保護開發(fā)利用,另一塊是加工廠的升級改造。“我現(xiàn)在用的是四叔建的老廠,設備老化,工藝以大宗茶加工為主,準備投100多萬元對加工廠進行升級改造。不做量,走高端路線,提質增效。我想朝有機生態(tài)茶方面發(fā)展,以古樹普洱茶與高端綠茶為主,并引進滇紅新產品項目。綠茶主要做無性系的生態(tài)茶園茶。老百姓跟我們關系正處于融洽之中,各級政府、部門也在提供扶持。大田茶廠輻射周邊2500畝茶園,準備擴大到3000畝。不斷有新的村子與茶農想跟我們合作,目前我正處于虧損狀況,但這個工作必須要做。做出來的茶,一級茶賣60—80元/公斤,二級賣40元/公斤。”

  第二件事是,如何培育打造瑪玉茶品牌,形成系列產品。

  第三件事,則顯示了李增作為新生代茶人的過人之處——積極進行“引進來,走出去”的戰(zhàn)略布局。

  瑪玉茶作為云南名茶,但其原產地,無論是綠春還是墨江,都沒有出現(xiàn)讓人印象深刻的知名品牌,從而出現(xiàn)了“有名茶無品牌”的尷尬局面。究其原因,不外乎墨江與綠春長期作為云南茶葉的原料基地,老一代茶人,比如李增的四叔等,長期以來擅長茶葉生產而短于營銷。故墨江縣雖然迷帝貢茶、須立貢茶、鳳凰茶、墨江銀針、瑪玉茶等名茶資源云集,但光靠墨江本地的老一代茶人很難推廣出去,墨江名茶名聲在外的結果就是,外面的茶商紛紛到墨江進行貼牌生產,將墨江的骨干茶企紛紛變成加工基地,淪為名茶背后的無名英雄。要改變這種局面,墨江的茶企與茶商必須加強自創(chuàng)品牌的力度,加大市場營銷推廣,讓墨江的本土茶企品牌能真正走出去。

  李增作為初出道的墨江茶界新人,采取以我為主的方式,積極進行“引進來,走出去”的戰(zhàn)略布局。雖然打出了“復興墨江瑪玉茶”的大旗,占領了先天的名茶資源高地,但大田茶廠是一個小廠,后天發(fā)展根基薄弱,光靠自己的原始積累來滾動發(fā)展不太現(xiàn)實,故李增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在技術指導,產品開發(fā)、銷售渠道建設等方面與浙江老板合作。

  暢想:瑪玉茶不僅僅是綠茶

  之所以請浙江來的專家指導做瑪玉茶,是因為瑪玉茶是作為綠茶在80年代初期一炮打響,從而造成瑪玉茶是種綠茶的印象。大田茶廠因勢利導,先從高端綠茶做起,以期盡快建立“墨江瑪玉茶”的名聲。

  市面上流行的資料是這樣說的,瑪玉茶產于滇南綠春哈尼族自治縣的瑪玉茶場。茶園位于黃連山麓,海拔1100—1300米。前有瑪玉河,長流不息,故取名瑪玉茶。四百多年前系用木甑蒸茶,竹筒筑裝,用火烤干,也屬竹筒茶之類,暢銷墨江、思茅、普洱一帶,深受消費者的歡迎。現(xiàn)在的瑪玉茶,采用烘青制法。成品外形條索肥碩重實,色澤墨綠油潤,鋒苗秀麗,銀毫顯露,湯色清澈明亮,香高持久,滋味鮮爽,帶蜜糖香味,葉底柔嫩勻亮。常泡瑪玉茶,茶具一般不起茶垢。1980年和1981年被評為云南省名茶之一。瑪玉茶按原料等級和制作工藝分為特級和普通級兩種。特級瑪玉茶選用發(fā)育健壯、初展完整的一芽一葉瑪玉鮮茶為原料,經殺青、初揉、初干、復揉、烘焙、揀剔等工藝精制而成。普通級采瑪玉茶一芽二至三葉,以云南大葉茶烘青制作工藝進行加工而成。

  考之瑪玉茶為什么會被歸于綠茶,乃在于解放后云南的茶葉發(fā)展是紅茶與綠茶掛帥,特別是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名優(yōu)綠茶暢銷,云南各個茶區(qū)以生產綠茶為榮,在這樣的背景下墨江與綠春這兩個傳統(tǒng)的普洱茶產區(qū)也將綠茶的生產列為重中之重,相繼開發(fā)出“墨江云針”“瑪玉茶”等炒青茶與烘青茶,并相繼獲獎,被評為云南名茶。

  而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滇綠狂飆突進的運動中,普洱市的綠茶產業(yè)一騎絕塵,被譽為“名優(yōu)綠茶之鄉(xiāng)”,而臨滄的傳統(tǒng)紅茶產區(qū)、版納的普洱茶產區(qū)黯然失色,紛紛到普洱市取經學習做綠茶的經驗。這是墨江茶乃至普洱市茶的輝煌時代,其中來自甘肅的回族茶商與浙江、山東的茶商功不可沒,前者幫助滇綠打通了以蘭州為集散地的西北市場,后者幫助云南的烘青綠茶奪取了北方市場花茶的天下。這些浙江與山東茶商坐鎮(zhèn)思茅收烘青茶,將之拉到廣西橫縣窨茉莉花,做成茉莉花茶再銷往廣袤的北方,一時間以云南烘青為原料的花茶占據了北方花茶市場的百分之六十的份額。這是普洱市茶產業(yè)的黃金時代,可惜的是到了2002年北方人喝茶習慣開始改變,由花茶轉向了綠茶與烏龍茶,云南烘青茶淡出了北方市場,加上其后普洱茶的崛起,造就版納與臨滄的輝煌,曾經的主角普洱市反而成為了陪襯。

  梳理普洱市做茶的傳統(tǒng),我們發(fā)現(xiàn)其有“云南普洱茶原產地”及“云南名優(yōu)綠茶之鄉(xiāng)”兩塊金光閃閃的招牌,因此普洱市茶產業(yè)可以將普洱茶與高端綠茶作為核心資源優(yōu)勢來打造,同時積極開拓紅茶與烏龍茶產業(yè)。具體到“墨江瑪玉茶”的打造,可以普洱茶與綠茶并重,再輔之以紅茶產品的研發(fā)。在綠茶的打造上,李增作為“墨江瑪玉茶后起之秀”積極布局無性系生態(tài)茶園,引進先進的加工設備,與來自浙江的綠茶專家合作,生產高品質的綠茶,主攻高端綠茶的傳統(tǒng)銷區(qū)——華東,并積極做好出口歐盟的準備。與來自綠茶大省浙江的茶葉專家的合作,不但可以汲取最先進的加工工藝,還可以利用浙江人營建的綠茶營銷通路,迅速布局全國高端綠茶市場。

  對于“墨江瑪玉茶”的品質,李增說:“瑪玉茶做綠茶的話,加工工藝以烘青為主,鮮葉要求一芽一葉和一芽二葉。而做普洱對鮮葉標準的要求沒那么高?,斢癫璧淖畲筇攸c是杯子里不起茶垢,喝了后杯子里干干凈凈的。墨江那哈的瑪玉茶香氣更好,綠春騎馬壩的更苦澀,墨江的加工工藝比騎馬壩的更好。兩地茶樹品種都屬于云南大葉群體種,品質主要看茶園管理、采摘與加工。”

  而在普洱茶開發(fā)方面,李增發(fā)力古樹普洱茶。前面提到的新發(fā)現(xiàn)的古茶園,就是其布局瑪玉普洱茶的一個戰(zhàn)略支點。

  “我們這里離綠春縣騎馬壩鄉(xiāng)的瑪玉村十二三公里。騎馬壩鄉(xiāng)、那哈鄉(xiāng)以前都屬于壩溜鎮(zhèn)。目前,瑪玉茶區(qū)茶樹最大、最老的栽培型古茶樹都在墨江縣壩溜鎮(zhèn)羊八寨、老朱寨等地。其中老朱寨瑪玉茶樹王,樹高7米,樹幅4.6×4.2米,最大基部干圍151厘米,可以同時容納5-6人在樹頂上采茶,樹齡在600——800年之間。新發(fā)現(xiàn)的大山梁子古茶樹位于那哈鄉(xiāng)阿那村格昨組,離大田十一二公里,靠近綠春縣牛孔鄉(xiāng)。這塊茶地約300畝,樹齡三四百年的有800棵,直徑在12㎝以上;小碗粗的3000余株。以前茶葉不值錢,大家不留心,茶樹放荒了多年,茶價好了才被重視。”李增信心滿滿的說,“我問了七八十歲的老人,他說小時候放牛的時候茶樹就這么大了。寨子里都是從紅河與墨江等地搬來的哈尼族,許多不會講漢話。我想把這塊茶地買下來,把它打造成墨江瑪玉普洱茶的一張名片。”

 

責編: yunhong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