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歸茶為什么會這樣成功?

  有沒有人想過,昔歸茶為什么會這樣成功?
 
  關于這個問題,答案大概有這么幾個:
 
  第一必然是昔歸茶“量少質精”,忙麓山昔歸茶特點鮮明,辨識度高。昔歸茶名重天下,這一點不得不提,現(xiàn)存文獻中多有記載,諸如:
  在《臨滄縣志》記述中,對忙麓茶的評價最為突出:“較名貴的初制青茶是忙六茶和曉光山茶,忙六茶產(chǎn)于邦東忙六山,茶水的濃度高,清澈,經(jīng)久耐泡,飲后爽回味。清末民初《緬寧縣志》記載:“種茶人戶全縣約六七千戶,邦東鄉(xiāng)則蠻鹿、錫規(guī)尤特著,蠻鹿茶色味之佳,超過其他產(chǎn)茶區(qū)”。這里說的蠻鹿,現(xiàn)稱為忙麓,錫規(guī)現(xiàn)稱為昔歸。
 
  而在“古樹純料”大行其道行業(yè)現(xiàn)狀當下,“歷史名寨+古樹純料”必然是個不錯的噱頭。
 
  第二是無可復制的條件多。邦東大黑葉的品種無法復制、背靠大雪山,腳踩瀾滄江、海拔750米都無法復制,而最關鍵的被認為邦東茶最大的賣點:茶石共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茶圣陸羽《茶經(jīng)》中記載“茶生爛石者為上”,為名茶制定了標準,武夷巖茶、碧螺春等都遵循了此標準,更何況既是古樹茶,又是巖茶的邦東茶;
 
  第三是資本炒作。理論山山頭茶的價格每年遞增10%-20%,都是正常的,這里說的正常,有人聽的一頭霧水,這其實主要是源于普洱茶最開始就遵循“愈陳愈香”這個設定。但一旦超過這個增長比,就產(chǎn)生泡沫,那其背后必然有資本力量的運作。
 
  這些理由對不對?
 
  對是對,不過這似乎是“正確的廢話”。古樹茶資源作為云南的稀缺資源之一,講道理都具備以上三點的潛質。而事實上,只有少部分諸如冰島、昔歸的山頭火熱起來,這又是為什么?
  依我遇見,名山名寨產(chǎn)生的原因遵循某個公式,這個公式就是:“資本運作+價值認同”。而整個過程完全可以看成是“一次革命”。革命,革誰的命?
 
  必然是革“愈陳愈香”的命,革命的時機是,在愈陳愈香統(tǒng)治下的普洱茶王國搖搖欲墜,普洱茶市場瀕臨崩盤,是時普洱茶行業(yè)滿目瘡痍,從業(yè)者水深火熱,的確是為“革命”埋下的最好的伏筆,“古樹純料”應運而生。革命必備的兩個條件就是“槍和口號”。有了“槍”,才有革命的本錢;有了“口號”革命才能名正言順,而槍即資本運作,口號就是價值認同。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個道理世人皆知,所以資金給茶山帶來的轉變毋庸置疑,那口號怎么辦?你不能上來就告訴消費者,古樹純料最厲害,越陳越香都是紙老虎吧?
 
  所以必須塑造幾個形象。拿昔歸茶打個比方,“臨滄茶霸王”就是個非常精準的口號。
 
  “霸王”誰不知道,詞國皇后李清照云“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個霸王無論人間天上都是無雙無對的,言外之意就是告訴你這個山頭的古茶也是無雙無對的;而項羽“力能扛鼎”,“才氣過人”等潛移默化的“霸王形象”又為這款茶合理的做了介紹:滋味獨特、茶氣霸道等;
 
  此形象一出降低了人們對山頭古純的,古樹純料的認知成本,加上此前老班章的成功,昔歸順其自然的脫穎而出,所以拋開現(xiàn)象看本質,名山名寨的火熱,就是資本運作和消費者聯(lián)合發(fā)起的一場“造神運動”。
  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幻大王旗,或許這場勝利并不完美,但絕對可以稱得上成功。
 
  在古樹純料市場競爭的初級階段,抓住機會是第一位的,昔歸顯然是臨滄茶的幸運兒,但相應的問題也隨之而來,當所有山頭都“揭竿而起”,各自稱王,看似風平浪靜的山頭茶,實則波詭云譎,山頭茶的格局漸漸在改變,從早期山頭之間的競爭,逐漸演變成茶區(qū)與茶區(qū)之間的競爭,或者說是茶區(qū)搶奪市場之間的競爭。
 
責編: yunhong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