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疆說普洱:做個調查,何為好茶?樹大必然是是好茶?

  
  什么是好茶?
 
  普洱之外的認定比較簡單,分級別,特級貴,余下級別次之;分區(qū)域,龍井茶貴,都勻毛尖次之。普洱則比較復雜,按綠茶的方式選茶,級別上去了,陳香則不顯,耐泡度不夠,厚度也有所欠缺。
 
  朋友送來一款大樹茶,特意叮囑仔細喝,因為樹高大,樹徑超過日常所見古茶樹數倍,感覺不知幾百上千年,其地為外人不得知,友人極興奮,我則表示泰然,云南茶不要說之前的歷史,就算是這十來年發(fā)展,哪個山頭無人知曉?
 
  山頭不知名,抑或投入資金炒作也不能知名,一定與茶質有關系。
 
  明清時代,紅河州石屏人不在本地種茶、販茶,周圍的峨山、元陽、綠春、墨江、新平都是大茶區(qū),為什么舍近求遠,千辛萬苦跑到易武?為什么跑到古六大茶山?一定有其茶質本身的原因。
 
  朋友言其樹大而高,姑且喝之,姑且信之,開湯沖泡,寡淡而無回味,澀雖輕然苦不化。問之土質為黃壤,遂言土質以赤壤,夾石為上,陸羽有言:下者生黃土,并且舉例曼松,縱然小樹,然而土質紅壤夾石,茶理亦然。
 
  友人做了十年茶,一下子茫然,不知何為好茶?
 
  世人皆求單株,求樹高,求樹粗,但見特大樹必然封為當地茶王樹,必當茶葉最高檔原料。然而,山上搶茶,山下則要以口感來說話,任何原料,壓成餅,樹高樹粗的優(yōu)勢頓失,留下的,唯有口感,在山頭上,有高樹在旁,心理有氣勢,必然影響口感,在山下,流于他口,未必影響。
 
  很多人會感嘆,微信的盛行,人人成了哲學家,讀了太多的警句,或其左,或其右,讀的太多,反而不知道該怎么活了。
 
  喝茶的道理如是,不要談離茶區(qū)太遠的銷區(qū),就算是在山頭上,各種派別,各種評審的方法,絕大多數無非是傳聞,只不過,傳來傳去,誰也不知真假,甚至有人寫作成文,成書,那就坐實了傳言,古樹的概念,老茶的概念,都是如此,茶學教授都照抄江湖茶書的歷史,市場哪里會不亂呢?
 
  結果就是,大家按傳聞收茶,按樹高收茶,按樹粗收茶,北京一個朋友說有人專門有人賣野生茶,30米高的才好喝。其實,野生茶有微毒,不提倡做普洱,野生茶是茶屬組,不是栽培型茶樹,如同山茶樹也是茶屬組,總沒有人拿山茶來做茶。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好比猿人和人都是一個科,但是,完全是兩碼事。
 
  再則,幾十米高的茶樹,到底是不是茶樹呢?是傳聞還是故事呢?估計是望天樹了,與茶樹有什么關系?
 
  但是,市場一聽到古樹、大樹、特大樹,大家就搶原料,大家說單株好,于是,大家都搶單株。
 
  有人問我,該如何收茶,什么是好茶,什么是爛茶?
 
  其實不好說,我喝老茶,評審新茶的要求則與喝新茶的群體截然不同,不過,歷史的記錄其實有些,陸羽說:野者上,園者次。李拂一也說:山茶上,壩茶次。如今的市場情況也雷同,勐海縣城邊上的茶滋味普通,周圍南糯山、布朗山的茶葉口感好。深山中的易武鎮(zhèn)周圍的茶樹口感平淡,進入落水洞、麻黑則不同,再深入薄荷塘、彎弓則滋味上佳。
 
  陸羽再言:
 
  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葉卷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滯,結瘕疾。
 
  陽坡上,陰坡次,陰坡茶喝了腹脹,這倒是沒有經驗,不過,陰坡茶次之,有一定道理。
 
  其后又言,茶之理猶如人參,上者生上黨,中者生新羅,下者生高麗,其他地方人參,雖為藥其實無效。茶葉何嘗不是?普洱何嘗不是?古茶何嘗不是?
 
  其實,研究古人的說茶很有意思,都是經驗之談,而無理論,更無理化指標,讀者只需要切入當時的時代背景,結合當下的流行茶類加之分析,即有一定的實際指導意義。
責編: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