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蓋碗的用法和古裝劇里演的不一樣?

  接觸過工夫茶的茶友肯定都知道蓋碗,它和紫砂壺一起,扛起了茶界主泡器的兩面大旗。
 
  但是在不喝茶的朋友印象中,蓋碗不是這樣的。電視劇里經(jīng)常上演著,雙手端起蓋碗到胸前,右手拿起蓋子,刮一刮浮沫,吹上一口氣涼涼茶湯便直接湊到嘴邊喝了。
  刮浮沫
 
  古時的蓋碗確實如電視劇里上演的那般,是作為個人茶杯使用的。那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變成了如今的泡茶器皿呢?
 
  蓋碗的出現(xiàn):
 
  蓋碗的前身,叫托盞或者托子,相傳是唐朝時期在成都被發(fā)明的。875年埋藏到法門寺地宮的那批寶物里,就有一件琉璃托盞,是最早的能考證出時間的實物。
 
  琉璃托盞文物
 
  到了宋朝,托盞的發(fā)展是停滯的。宋人受皇帝的影響,全民熱衷斗茶,用黑釉斗笠盞點茶,幾乎不會用到托盞。
 
  到了明朝,朱元璋廢團茶,過去的煎茶、點茶法失勢了,對應(yīng)的越甌、建盞一類的茶器也隨之沒落。
 
  取而代之的是泡茶法,同時興起了兩種適合泡茶法的器皿:蓋碗和紫砂壺。這時的蓋碗較唐宋的托盞深,適合存茶葉,加了蓋子,卻沒有底托。
 
  大概是晚明或者初清,蓋碗又加進了托,成了現(xiàn)代意義的“三才碗”。
 
  三才碗
 
  然而諸多茶器里,蓋碗是最難使用的,要用兩只手,動作得緩慢從容,看上去雍容華貴,其實是怕碗從托上掉下來。
 
  功能的變化:
 
  在明朝的時候,有外國人來中國定做瓷制的馬克杯,國人嫌杯子長得奇怪不好看,從來不用。
 
  但后來,國人給馬克杯加了個蓋,便于保溫,冠名中山杯。中山杯的好處是大,容積至少相當(dāng)于兩個蓋碗,最重要的是喝起來方便不燙手。
  中山杯
 
  于是,當(dāng)更多的這種便捷式茶具開始出現(xiàn)后,蓋碗的個人品飲功能就削弱了。
 
  之后,茶藝表演從潮式紫砂壺泡法發(fā)展成為了臺式泡法,加之蓋碗較紫砂壺更為便宜,紫砂壺開始被慢慢淡化在茶藝表演中的地位,蓋碗異軍突起。
 
  自此,蓋碗搖身一變,開始發(fā)揮主泡器的功能。
 
  蓋碗在沖泡茶葉上沒有任何限制,可以沖泡各種茶葉,并能最真實的表現(xiàn)茶的優(yōu)缺點,堪稱泡茶神器。
 
  蓋碗出湯
 
  較之茶壺,蓋碗的好處是易清洗,尤其是烏龍一類的大葉茶渣,從壺里清出來很麻煩。還有一點,蓋碗口大利于散熱,不會把葉子悶熟。
 
  后來臺式泡法又有了更大的發(fā)展,而這個過程中,蓋碗就使用的越來越多了,如今占據(jù)了茶界主泡器的半壁江山。
 
  注:文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責(zé)編: 墨墨001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