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上午,在福建武夷山市的下梅村,秋雨連綿。
10時許,跨當溪而建的祖師橋上空,憋足了勁兒的陽光穿透云層,綿綿細雨停了,天空頓時變得晴朗起來。
此時,沉寂了百余年的下梅村梅溪岸邊的景隆號渡口變得熱鬧起來:在一位身著長袍馬褂、頭戴瓜皮帽的商人的帶領下,一隊身穿短衣肥褲、手推獨輪車的伙計組成的運茶隊伍,在景隆號古渡口邊的驗貨門前停下。
“足斤足兩——起運碼頭——吉時已到——響鼓喧聲……”卸下的茶箱堆放在碼頭岸邊,經(jīng)現(xiàn)場驗重、驗貨、封箱等手續(xù)后,被手腳麻利的伙計們七手八腳地搬至??吭诙煽谶叺闹穹ど希ゑ{筏順梅溪西進崇陽溪,達崇安縣城登岸北上,由腳夫運往江西省鉛山縣石塘鎮(zhèn)。
至此,武夷巖茶進入江西境內(nèi),然后踏上路途遙遠的萬里茶道。
當天,“愛上晉中、牽手南平、出發(fā)武夷——萬里茶道再出發(fā)”出征發(fā)車儀式在武夷山市下梅村舉行。9月12日上午,作為晉商故里的晉中市,在茶香四溢的武夷山下舉行了規(guī)模宏大的文旅推介暨招商宣傳活動。
在古渡口祖師橋前的販茶實景表演,真實重現(xiàn)了300多年前晉商在福建武夷山下梅村販茶時的一幕。
當溪邊上南北兩條街是過去的老茶市,站滿了下梅的父老鄉(xiāng)親,他們興奮地說“當年的晉商又回來了!”山西晚報記者遇到了55歲的毛志英:“今天下雨了,‘水’就是財,貴人來了才下雨,貴人給我們帶來了財運,晉商就是下梅茶商的財神?!?/p>
一片看似普通的綠色葉子,經(jīng)多道工序加工,就變成眾人喜聞樂見的飲品。
人們端杯品茶,嘖嘖稱奇之余,更為一個傳奇的經(jīng)歷而感慨不已:山西,作為一個不種茶的內(nèi)陸省份,緣何能與相距遙遠的產(chǎn)茶區(qū)武夷山結下數(shù)百年之緣?當年的晉商是如何在武夷山尋找到了這一馳騁300多年的傳奇商機?并由此開創(chuàng)了為后人所稱道的縱跨中蒙俄三國的萬里通商古茶道?
考察“萬里茶道”的晉中人
中國作為茶的故鄉(xiāng),茶葉在人們的心目中有人類“飲料之王”和“健康天使”的美譽。
65歲的張維東,曾任晉中市外事旅游局副局長、調(diào)研員,是中國商業(yè)史學會副會長兼萬里茶道專業(yè)委員會主任。
從2006年起,為了考察當年晉商販茶的艱辛創(chuàng)業(yè)歷史,他追尋山西茶商當年的足跡,一直沿萬里茶道到節(jié)點城市尋訪,進行實地考證,國內(nèi)的節(jié)點城市去過多次,3次去蒙古國、4次到俄羅斯考察。
2011年,他與《茶葉之路》的作者、美國作家艾·梅霞相約,到蒙古國去考察。2014年,他又與俄羅斯偉大的茶葉之路研究會一起以自駕車的方式,用40多天的時間,從圣彼得堡到海參崴,橫跨歐亞大陸。
張維東曾經(jīng)4次帶領攝制組到茶路沿線拍攝影像資料。萬里茶道主路13000余公里,就是經(jīng)過他的實地考察得出來的,使這條晉商靠腳走出來的茶路,成為名副其實的“萬里茶道”。
2006年5月,武夷山市政府豎立在下梅古村的“晉商萬里茶路起點”石碑,就是他參與策劃的,為的是讓后人永遠銘記這段亙古未見的歷史。
萬里茶道最初起點為福建建寧府崇安縣(現(xiàn)武夷山市)下梅村,而與下梅相距20多公里的星村、五六公里的赤石兩鎮(zhèn)也先后成為茶市,其中尤以星村茶市為盛,貿(mào)易量較大。
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的下梅村,面積為9.6平方公里,600多戶2800多口人。
“康熙十九年間,其時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時每日行筏300艘,轉(zhuǎn)運不絕。”從《崇安縣志》中記載的這段文字可以看出,這個從規(guī)模上看算不得大鄉(xiāng)村的村莊,從清初期已是武夷茶外銷的集散地,以茶葉交易為中心的經(jīng)貿(mào)活動十分活躍。清乾隆年間,武夷山茶在下梅集運轉(zhuǎn)銷,遂形成崇安最大的茶市。
張維東說:“經(jīng)過多年的研究,國內(nèi)學者們不斷得出新的研究成果,對晉商萬里茶路的學術研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p>
哪位晉商最早來到下梅村?
山西商人來武夷山販茶,被當?shù)厝朔Q為“西客”。
這些“西客”在每年清明前,就來到崇安,官吏眼中的商人是“財神”,熱情招待,禮遇有加。據(jù)民國時期的衷斡《茶市雜詠》記:“清初茶葉均系西客經(jīng)營……西客者,山西商人也。每家資本約二三十萬至百萬,貨物往返絡繹不絕……”
那么,晉商中是誰家最早來到武夷山采辦茶葉的?張維東認為,因時間久遠,史料缺乏,難以定論。不過他認為,目前還是有多條線索可供參考,值得探討。
李晨光在《晉商茶路》中先后提出,祁縣渠家可能是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到武夷山的茶商。“大盛魁”的分號“三玉川”在清乾隆、嘉慶年間,武夷山已有茶山5000畝和茶場7座。榆次常家九世的“萬”字輩也從雍正、乾隆年間進入下梅茶市,與下梅鄒家聯(lián)手經(jīng)營。
據(jù)此,從現(xiàn)有的晉商各大家族史料來看,具備最早遠涉武夷山資格的只可能是祁縣縣城內(nèi)的渠氏家族。
另據(jù)《晉商冀家》記載,晉商介休北辛武冀家,是萬里茶道的開拓者。早在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冀家十四世冀州升在武夷山下梅村與茶商李氏學習焙茶技藝、學習銷茶貿(mào)易多達一個多月。
以上線索準確與否已無從考證,卻足以說明晉商到武夷山辦茶歷史悠久。
為啥晉商找到“茶”商機?
茶,對于蒙古草原的游牧民族來說就是“天使”。
游牧民族日常飲食以食肉飲乳為主,茶葉是須臾不可或缺的飲品,“寧可三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茶”這句話并非夸張之言。
蒙古人、俄羅斯人是怎么喜歡上中國茶的?
1638年,蒙古浩特闊特阿勒坦汗與俄羅斯特使斯達爾科夫會面,送給俄國沙皇包括200包茶葉在內(nèi)的禮物被帶回莫斯科。
估計這位蒙古汗王也沒能料到,隨著俄羅斯上層貴族癡迷茶葉欲罷不能,后來逐步走進俄羅斯百姓生活之中,成為家庭中必備的飲品,一天不喝上幾杯茶就不出工。
有需求就會有市場,也就會出現(xiàn)商機。
境內(nèi)并不產(chǎn)茶的山西,在當時信息傳遞手段并不快捷的條件下,晉商是如何敏銳地捕捉到“俄蒙客戶需要茶葉”這一千載難逢的市場商業(yè)信息?
中國是茶葉的原產(chǎn)地,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和生產(chǎn)茶葉的國家,而武夷山是出好茶的地方。
早在唐宋時期,武夷山的“龍團鳳餅”作為官茶已名揚天下,而且是非常適合游牧民族熬制奶茶的必需品。
從明代一直到清中期,由于政府長期實行禁海政策,導致武夷茶銷路不暢,使得武夷山一帶的茶葉無法從海路運往海外及東南亞市場等地銷售,這對當?shù)夭柁r(nóng)來說,無疑是致命的。
由于滯銷,尋找茶葉新的銷售渠道,成為當?shù)夭柁r(nóng)和茶商的當務之急。而政府也只能以降低稅賦來吸引晉商等茶商前來販購,無形中也就為晉商降低成本創(chuàng)造利潤提供了有利條件。
由此可見,晉商正是在諸多利好因素的匯集下,敏銳地瞄準了出現(xiàn)的市場需求,在確認武夷山茶的質(zhì)量前提下,終于歷經(jīng)磨難將武夷茶運至恰克圖進行以物易物的貿(mào)易,用商人的腳板和駝隊蹚出300多年的商業(yè)輝煌。從此,萬里茶道載入史冊!
山西晚報記者李吉毅
山西晚報記者寇寧馬立明攝
原標題:武夷山下梅村緣何成為晉商辦茶首選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