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1月29日晚,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7屆常會上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至此,我國共有43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
其中,云南的紅茶制作技藝(滇紅茶制作技藝)、普洱茶制作技藝(貢茶制作技藝)、普洱茶制作技藝(大益茶制作技藝)、黑茶制作技藝(下關沱茶制作技藝)、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藝、茶俗(白族三道茶)6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并入“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
古往今來,歷史的沉淀真實地詮釋了云南種茶歷史之悠久的特質。作為國內數一數二的茶葉種植大省,云南土壤肥沃,日照充足,溫度適宜,雨量充沛,植被豐富,具有得天獨厚的種茶自然條件和綠色無公害茶所必需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同時,云南是一個多民族習俗、文化相互交融的地區(qū),千百年來,少數民族人民因茶而生,因茶而興,獨特的聚居環(huán)境孕育出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民族茶文化。
從茶葉到茶業(yè)僅有一字之別,背后卻是云南茶產業(yè)全鏈條發(fā)展的深刻轉型。據云南省農業(yè)農村廳數據,目前全省茶園種植面積高達740萬畝,茶葉產量49萬噸,有15個州(市)110余個縣(市、區(qū))產茶,古樹名山與現代茶園并存,茶農450多萬人、涉茶人口近千萬人。在這片小小的樹葉上,有著云南鄉(xiāng)村振興的清晰脈絡,也飽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
近年來,云南省著力打造“云茶”產業(yè),厚植優(yōu)勢品牌,構建茶產業(yè)、茶經濟、茶生態(tài)、和茶文化融合發(fā)展的現代茶產業(yè)體系,云南茶產業(yè)迎來新的發(fā)展機遇。
據云南省農業(yè)農村廳介紹,2021年,“普洱茶”品牌價值達73.52億元,位居“中國茶葉區(qū)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品牌價值第二位。茶產業(yè)已成為興邊富民、鄉(xiāng)村振興的重要產業(yè)。
云茶產業(yè)“十四五”規(guī)劃中明確,云南省要著力培育行業(yè)領軍人才,構建一支強有力的產、學、研、市場、文化全覆蓋的云茶產業(yè)專業(yè)人才隊伍。支持引導國家茶葉產業(yè)技術體系、省級現代農業(yè)茶葉產業(yè)技術體系建設,發(fā)揮在科技攻關、技能培訓、示范推廣的優(yōu)勢,建設覆蓋全產業(yè)鏈、全產區(qū)的科技服務支撐體系。打造“世界普洱茶鑒評與評估中心”,建立“數字云茶”產業(yè)綜合平臺。強化普洱茶基礎和關鍵技術研究,積極開發(fā)推廣新工藝、新產品。
鳳慶滇紅制茶技藝
滇紅,顧名思義是“云南紅茶”。1939年,馮紹裘先生在臨滄鳳慶縣以“大葉種”為原料成功試制工夫紅茶,這就是滇紅的由來,建國之后滇紅制法流傳開來,在云南遍地開花。2014年,滇紅茶制作技藝入選國家級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與其他紅茶不同,滇紅以鳳慶大葉種茶為原料,其色更艷、香更濃、味更醇,分別有“滇紅工夫茶”、“滇紅碎茶”、“滇紅特形茶”。滇紅工夫茶較為常見,適宜沖泡清飲,素有“云南工夫茶,色香味俱佳,做工極精細,聲譽遍天涯”的美譽。
滇紅可與大吉嶺紅茶、錫蘭紅茶媲美,但它制作工藝更加精細,深受國外消費者的喜愛。1952年,鳳慶就被列為出口紅茶基地縣,當時一噸滇紅可以換回十噸鋼材,在1986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訪問云南時,滇紅作為禮品饋贈女王。
寧洱普洱茶制茶技藝
云南普洱茶傳統制作工藝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云南普洱茶主要產于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和勐??h等地,在長期生產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制作技藝。
寧洱縣普洱茶制作技藝又稱“貢茶制作技藝”,是當地茶工在千百年的實踐中積累經驗而逐步形成的。這種技藝與地方民俗緊密結合在一起。制茶者按一定標準嚴格選擇采摘地和采摘時節(jié),遵照具體技術要求,以手摘方式采選原料。2008年6月,寧洱縣普洱茶制作技藝(貢茶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大益茶
誕生于“中國普洱茶第一縣”勐海縣的大益普洱茶更是享譽國內外的品牌,其入口后醇厚的滋味,爽滑的口感和經久耐泡的特點讓不少愛茶人士為之入迷。
在制作過程中拼配是大益普洱茶的靈魂,發(fā)酵則是大益普洱茶的核心,根據各個茶葉品種的特點進行有效、合理的組合,取長補短,彌補單一茶菁的不足,有效地將各個茶葉品種的優(yōu)點展示出來,再通過發(fā)酵步驟改變茶葉的顏色、香氣,豐富茶葉的滋味?!按笠嫫斩柚谱骷妓嚒庇?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下關沱茶制茶技藝
下關沱茶是有悠久歷史的一種緊壓茶,因創(chuàng)制于云南省大理市下關,故名“下關沱茶”。
下關沱茶是白族人民創(chuàng)造的十分典型的傳統技藝,它由明代的“團茶”演變而來。云南下關地處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整個云南地區(qū)空氣濕潤,四季溫和,日照時間長,適于茶葉生長。沱茶歷史悠久,明代謝肇淛的《滇略》一書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團之”的記載,為沱茶的早期形式。
沱茶生產是一門特殊的技藝,百余年來,白族人民用這種技藝生產的產品曾經通過著名的“茶馬古道”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滇西北、西藏和四川等地,滿足了各族人民的生活需要,特別在藏胞中影響極大,在一百多年來的各民族友好往來中發(fā)揮過十分重要的作用。
德昂族酸茶制茶技藝
茶葉是德昂族的命脈,有德昂族的地方就有茶山,有茶山的地方就有動人的故事。據他們的創(chuàng)世史詩《達古達楞格萊標》記載,"德昂族的祖先是茶樹上的,一百零二個茶葉精靈。"
酸茶歷史悠久,具有極高的醫(yī)用、經濟、文化與社會價值。在陶器出現之前,人們運用"土坑法"制作酸茶。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酸茶的制作技藝凝聚著德昂族人民的智慧,隨著科技發(fā)展與時代變遷,德昂族依舊沿襲著祖輩流傳下來的古法制茶方式,純手工制作,保留了傳統的茶香,回味甘甜,余韻悠長。
德昂酸茶制作工藝獨特,風味同樣也獨特。在兩千多年的發(fā)展變遷中,德昂族一直保存著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文化。這些年,雖然與外界的接觸越來越多,但他們盡量保留著自己的民族傳統,堅守著關于茶葉的古老信仰,用自己古樸的生活方式講述著"人生如茶、茶如人生"的故事。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藝于2021年5月24日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白族三道茶茶俗
好山好水孕生好茶,云南“白族三道茶”以獨特的飲茶文化受到人們青睞。“白族三道茶”也稱“三般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貴賓時的一種飲茶方式,屬茶文化范疇。白族三道茶是富于戲劇色彩的飲茶方式。馳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寓意人生“一苦,二甜,三回味”的哲理,現已成為白族民間婚慶、節(jié)日、待客的茶禮?!叭啦琛备栉璞硌菀渤闪舜罄砺糜蔚谋A艄?jié)目。
第一道茶,稱之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業(yè),先要吃苦”。第二道茶,稱之為“甜茶”。第三道茶,稱之為“回味茶”??v觀白族“三道茶”的傳承發(fā)展,是佛教活動的興盛在其中起到了推動作用,而“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亦暗合了佛家追求人格完善的境界。
誰道人生好滋味,一苦二甜三回味。大理白族三道茶,便是借茶喻世的獨有茶道,2014年11月,白族三道茶榮列國務院公布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記者:楊之輝
來源:云南網,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