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鄉(xiāng)鎮(zhèn)5月23日報道(張耀輝)四月以來,景谷縣鳳山鎮(zhèn)順南村的茶葉變得濃綠起來,茂密的茶園,一片連著一片,好似山坡披上了一件綠衣裳,茶農們忙著采摘茶葉,累得汗流浹背,但是看著滿滿的茶背簍,心里比喝了蜜還甜。
![](http://qijiukeji.cn/xsystem/ckeditor_assets/pictures/234858/content_2.png)
在忙碌的人群中有一個瘦小的身影,他在茶園里認真地察看著茶樹的長勢、品質.....用自己不太寬厚的肩膀扛起了順南的茶葉產業(yè),撐起了無數茶農的希望,他就是鳳山鎮(zhèn)順南村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長朱興正。
![](http://qijiukeji.cn/xsystem/ckeditor_assets/pictures/234861/content_wei-xin-tu-pian-20200523165745.png)
2018年2月,作為云南省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的朱興正被組織選派到順南村駐村。到村后,他便每天奔走于村寨里、田間地頭、農戶家,關心著村里的每件扶貧事、每位扶貧人、每戶農家人。通過深入村組農戶摸實情,他認識到制約順南村經濟發(fā)展的主要原因是沒有支柱產業(yè)帶動。認識到這種情況之后,朱興正多次召集村“兩委”班子和部分小組干部、農戶代表對順南村產業(yè)發(fā)展事宜進行座談交流,通過討論分析,最終達成了以種植茶葉、烤煙和養(yǎng)殖豬、牛為主導帶動其它產業(yè)的發(fā)展模式的共識。
![](http://qijiukeji.cn/xsystem/ckeditor_assets/pictures/234857/content_4.png)
順南村共有茶園2600多畝,人均1畝以上,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接近2畝。2018年以前,茶園管理和茶葉加工都比較粗放,甚至有相當一部分茶園因管理不善而荒蕪,且茶葉價格偏低,干毛茶均價還不到30元。
![](http://qijiukeji.cn/xsystem/ckeditor_assets/pictures/234860/content_5.png)
據統(tǒng)計,2017年順南村茶葉總產值不到100萬元,這讓朱興正感到非常惋惜,同時更加堅定了他要帶領順南村民脫貧致富的決心。從事茶葉研究工作多年的他敏銳的感知到,順南村的茶葉產業(yè)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并暗下決心要帶領全村老百姓把茶樹變身脫貧致富的“搖錢樹”。
為保證茶葉品質,朱興正以發(fā)展高山生態(tài)茶為目標,在爭取省農科院資金和科技支持下,以“黨組織+合作社+農戶”模式,迅速啟動實施了茶葉種植加工六項工程:茶園生態(tài)有機化管理工程、低產茶園改造工程、茶園病蟲綠色防控工程、茶葉加工名優(yōu)化工程、順南茶品牌打造工程、茶葉生產實用技術培訓工程。
![](http://qijiukeji.cn/xsystem/ckeditor_assets/pictures/234859/content_6.png)
兩年來,朱興正共向省農科院爭取到扶持資金60余萬元用于順南村茶葉產業(yè)發(fā)展,開展茶園生態(tài)化管理和茶園病蟲害綠色防控核心示范500畝,輻射帶動2000余畝;通過嫁接技術示范改造低產茶園100畝,啟動有機茶園認證2000畝;支持名順茶葉專業(yè)合作社改造可開閉式曬場138平方米,支持名順茶葉專業(yè)合作社和嘉順種植專業(yè)合作社殺青機、烘干機、發(fā)酵機等10臺套;親自指導建設提升普洱茶(曬青)和白茶兩條主要生產線,調整優(yōu)化生產工藝,并把順南普洱茶和白茶推介到昆明茶博會;引導兩個合作社自行申請茶葉商標2件,引進企業(yè)合作開發(fā)產品注冊1件,引進兩個企業(yè)與順南的合作社合作,既拓寬了茶葉銷售渠道,又讓茶農有了穩(wěn)定的中長期產業(yè)收入。
朱興正很重視茶葉種植實用技能培訓,2018年以來共組織開展茶園耕作、茶園肥培、茶葉采摘、茶葉加工、茶樹修剪等茶葉生產實用技術培訓共500余人次,不僅讓茶農真正掌握茶葉種植、加工技術,更讓“生態(tài)環(huán)保、綠色有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生產理念深入民心。
通過六項工程的逐步實施,順南村茶園管理水平、采摘水平、茶葉質量、加工技術、品牌知名度等不斷提高,茶葉價格每年提高了30%左右,2020年春茶鮮葉原料最高單價達75元/公斤,名順茶葉專業(yè)合作社和嘉順種植專業(yè)合作社共帶動促進150余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致富,2019年全村茶葉總產值達300萬元以上,部分農戶茶葉收入已超過2萬元,同時,茶葉產業(yè)收入也成為順南村集體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2019年單茶葉產業(yè)集體經濟收益便達3.5萬元。
駐村兩年多來,朱興正始終恪守初心、不忘使命,踐行“篤耕云嶺 致惠民生”的農科精神,不斷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沖在脫貧攻堅第一線,把“論文”書寫在貧困村的土地上,把茶樹變身“搖錢樹”,切實幫助老百姓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帶動順南村民脫貧致富,在脫貧攻堅的戰(zhàn)場中發(fā)光發(fā)熱,為決戰(zhàn)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社會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來源:今日鄉(xiāng)鎮(zhè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