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一紅一綠”走進央視一套,撒貝寧驚嘆:紅茶冷后渾像變魔術
茶友網(wǎng)首頁 個人中心
下載APP 下載APP
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
一頭大象-普洱茶

湖北“一紅一綠”走進央視一套,撒貝寧驚嘆:紅茶冷后渾像變魔術

8月31日晚,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文化和旅游部聯(lián)合攝制的大型文化節(jié)目《非遺里的中國(湖北篇)》,在央視綜合頻道(CCTV-1)播出。

著名主持人撒貝寧、著名演員徐帆兩位“湖北老鄉(xiāng)”,與故宮前“掌門人”單霽翔作為特邀嘉賓,與多位湖北非遺傳承人攜手開啟荊楚非遺尋美之旅。

湖北名茶宜紅茶、恩施玉露在節(jié)目中精彩亮相。

01

宜紅茶冷后渾“像變魔術”

三千年荊楚文化,孕育了湖北絢麗多姿、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紅茶制作技藝(宜都紅茶制作技藝)宜昌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曹緒勇為三位節(jié)目嘉賓現(xiàn)場展示宜紅茶最大的特點——“冷后渾”。撒貝寧直呼“像變魔術”一樣。

曹緒勇介紹,宜紅茶“冷后渾”的特性最為突出,雖然不是所有茶都有冷后渾,但有冷后渾的一定是好的宜紅茶。


冷后渾

當茶湯中的茶黃素、茶紅素以及咖啡堿等物質在16℃以下時會締結形成絡合物,使茶湯呈現(xiàn)渾濁狀。當將茶湯加熱,茶黃素等物質就會還原成游離狀態(tài),茶湯又會變成紅黃透亮的標準湯色。

宜紅茶是長江流域紅茶的主要代表性名茶,與祁紅、滇紅并稱為中國傳統(tǒng)三大工夫紅茶。曾在國際市場上一展中國茶的工夫,被彼時的海外客商稱之為“高品”。

其誕生于1824年,距今已有200年歷史。雖然幾經(jīng)風雨變遷,但是宜紅工夫茶精湛的制作工藝一直在傳承,經(jīng)由廣東茶商鈞大福、林紫宸、盧次倫、張佐臣、宮泰福,機制紅茶之父馮紹裘、范和均、戴嘯洲、王乃賡、蘇聯(lián)專家等的指導,通過師徒相傳和社會傳播的方式,宜紅工夫茶的非遺技藝得以傳承延續(xù)。

圖丨宜紅茶

宜都宜紅茶先后榮獲“優(yōu)質產品”、湖北特色名茶等稱號。2020年1月,宜都宜紅茶制作技藝成功申報為湖北省第六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名錄。

2021年底,入選農業(yè)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發(fā)布的“2021年第三批全國名特優(yōu)新農產品名錄”,也是湖北首批5件入選中歐地理標志協(xié)定保護名錄的產品之一。

目前,宜紅茶制作技藝省級傳承人1人、宜昌市級4人,宜都級37人,共有宜紅茶傳承示范基地6個。

圖丨宜昌宜都生態(tài)茶園

02

恩施玉露手法精妙“挺直如松針”

綠茶制作技藝(恩施玉露制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楊勝偉以恩施玉露款待貴客。恩施玉露,茶緊圓、挺直如松針,撒貝寧形容“跟頭發(fā)絲差不多”。

楊勝偉介紹,恩施玉露要求“三綠”,即:湯色碧綠、葉底嫩綠、干茶油綠。其制作技藝就9道工序。

作為我國現(xiàn)存唯一的蒸青針形綠茶,其蒸青的方法,在唐朝陸羽的《茶經(jīng)》里面,就有明確的記載,“采之、蒸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p>

撒貝寧直言,“如此精妙的手法,才能生產出這一根一根如同松針般直立的茶葉?!?/p>

恩施玉露制作技藝歷史悠久,清朝康熙年間(1662—1722)施南府黃連溪一藍姓茶商,按陸羽所著《茶經(jīng)》中的“蒸之、焙之”工藝壘灶制茶。所制茶葉,外形勻整、緊圓、挺直、色綠、毫峰銀白如玉,曾稱“玉綠”。后因其茶味鮮爽、毫白如玉、格外顯露而改名“玉露”。

早在清朝就與西湖龍井、武夷巖茶、黃山毛峰等一起被列入清代40支名茶品目,后又被列入中國現(xiàn)代名茶品目。

圖丨恩施玉露

2014年12月,恩施玉露制作技藝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2022年11月,恩施玉露制作技藝作為“中國傳統(tǒng)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組成部分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圖丨恩施茶園

目前,湖北有11個子項目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擁有國家級代表性項目145個、省級代表性項目60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1個、省級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13個,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02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787人。

以宜紅茶、恩施玉露為代表的湖北茶,是從歷史深處走來的古老非遺,正在荊楚大地上綻放出熠熠的時代光彩。如今,已然成為文旅發(fā)展新亮點,地方經(jīng)濟新動力,湖北文化新名片,充分展示“知音湖北 遇見無處不在”的魅力與風采,成為產業(yè)振興的新亮點,呈現(xiàn)生機煥發(fā)、蓬勃發(fā)展的新氣象。

來源:請你喝杯湖北茶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