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 “茶文化”和“宋茶文化”的內涵和外延——關于《瓊蕊風流》一書答讀者問
我們所著的《瓊蕊風流》一書出版后(杭州出版社,2023年4月版),有讀者來問:應如何理解“茶文化”和“宋茶文化”的內涵和外延?作為《瓊蕊風流》一書的主筆,在這里說一下我的認識,歡迎大家一起來研究和討論。
對“茶文化”的定義正如對“文化”的定義(多達380多種)一樣,是件似乎容易但實際非常復雜難以統(tǒng)一的事情。但是如果梳理一下它的內涵和外延,還是可以窺見其全貌的。當茶未遇人類之前,它只是大千自然界的一種植物,毫無文化的意義和價值。只有它與人類相遇了,“糾纏”了——人以“文”(思想、知識、智慧、技藝等等)化茶,人開發(fā)利用的茶又反作用于人,茶才具有了文化的意義和價值。中華民族是世界上第一個發(fā)現(xiàn)茶、利用茶、種植茶和加工茶的民族。中國是茶文化的發(fā)源地,茶文化從中國走向世界,成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人類健康和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本書即是從廣義的文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包括制度文明)的總和——出發(fā)來全面審視宋茶文化的。
茶文化與絲綢文化、陶瓷文化等一樣,是由物質而文化的“文化”:物質的茶生產(chǎn)和茶生活是茶文化金字塔的底層基礎;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的是它的中層結構的塔身,其中包括社會活動(經(jīng)濟的如茶馬互市、政治的如茶葉外交、人際的如茶會茶宴等)、社會意識(如茶科技和包括茶藝在內的茶文藝,還有茶禮儀、茶宗教等)、社會心理(如茶風俗習慣、民間信仰等)、社會制度(如茶制、茶法等)等等在內的一切內容;再往上,達到茶文化的塔尖——思想頂層,是高度概括和抽象的茶道、茶哲學,如古代陸羽強調的“精行儉德”、當代莊晚芳強調的“廉美和敬”、周國富強調的“清敬和美”等。所以,茶文化不是單一的物質文化,也不是單純的精神文化,而是自然與人(天人)、物質與精神、客觀與主觀合一的文化,是既受歷史條件與文化空間限制又不斷突破,不斷傳承創(chuàng)新的文化。又因為茶的文化主要是通過飲茶來助人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人際交往健康),并以此為基本功能而生成、發(fā)展的,所以在漫長的發(fā)展歷史中,中華茶文化是以茶飲為基礎為主干的,從茶葉的生產(chǎn)、經(jīng)營到茶藝到一切方面,幾乎都是圍繞茶飲而展開的(至當代隨科技的發(fā)達,正在發(fā)生深刻的變化,茶飲之外的用茶空間得到了空前的拓展,對茶文化的內涵和功用需要與時俱進地深入研究)。所以從歷史角度看,狹義的茶文化就是茶飲文化,因此,以藝載道、藝道一體的中華茶藝才特別發(fā)達。在茶飲茶藝茶道中,宋代人講究點茶、分茶、斗茶,將實用、審美和意蘊結合起來;當代人則追求“六元合和”(茶、水、器、境、技、人),強調以人為本、內外兼修的全要素整合;都是這一特點的典型表現(xiàn)。
正如“茶文化”一樣,宋茶文化也呈現(xiàn)了從物質形態(tài)到觀念、知識、藝術、制度、經(jīng)濟、民俗等等形態(tài),可謂氣象萬千。以宋茶的物質形態(tài)論,如茶樹的種植(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宋代之前的人工種植茶樹的文獻資料)、茶園的培育、茶葉的加工、茶器具的創(chuàng)制等等,著眼的是物質之用,但其間飽含著人的技術、技藝、知識、智慧、審美等文化的營養(yǎng)。宋茶文化中融入的意蘊追求、社會意識(儒釋道、民間信仰等)、道德理想等等,又都是宋茶中文化觀念形態(tài)的呈現(xiàn)。宋茶文化的制度形態(tài)既表現(xiàn)在宋代的政治經(jīng)濟制度如茶政茶法上,事關與茶相聯(lián)系的國家利益、民眾生活、民族和外交關系的處理,也表現(xiàn)在宋代的文化制度如宮廷、官府、宗教場所等活動中的茶禮茶規(guī)上,這些都滲透著思想觀念、政治理念、知識智慧、政策方略等文化內容。宋茶文化的藝術形態(tài)更是在宋代的文學藝術如書畫、詩詞、小說、散文、戲劇、歌舞中有豐富而生動的呈現(xiàn)。宋茶文化的經(jīng)濟形態(tài)則表現(xiàn)在茶葉生產(chǎn)、茶葉市場、茶葉貿易等方面,同樣包含著深厚的知識、技術、觀念等文化內容。宋茶文化的民俗形態(tài)則表現(xiàn)在生活性、生產(chǎn)性、禮儀性等風俗習俗上,是茶長期作用于人們的生活生產(chǎn)等行為方式、思想觀念而形成的民族心理積淀。
綜上所述,“茶文化”和“宋茶文化”概念既不是看不清、摸不到的“玩玄”,也不是糊里糊涂一團亂麻的“無厘頭”,它們所包含的內涵和外延雖然異常豐富多彩,但完全是循之有跡、言之有物、既可認知又可實踐的文化內容,厘清它們的內容和范疇,研究它們的內質和規(guī)律,就可以為人們所用,為當代所用,就可以更好地為人類作更大的貢獻!
作者:陳永昊,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
來源: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
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