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毛尖碧螺春屬于什么茶

  白馬毛尖,湖南名茶之一,產于湖南隆回縣雪峰山脈的白馬山支脈。碧螺春產于江蘇省蘇州市吳縣太湖的東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蘇州吳中區(qū))一帶,所以又稱“洞庭碧螺春”。今天主要了解一下白馬毛尖碧螺春屬于什么茶?
白馬毛尖碧螺春屬于什么茶
  白馬毛尖屬于什么茶
 
  一、品質特征
 
  條索肥壯微曲,白毫披露,香氣清香,湯色明亮,滋味醇爽,葉底勻嫩。
 
  二、制作工藝
 
  白馬毛尖茶必須經過殺青、初揉、炒二青、復揉、炒三青、提毫、烘焙七套工藝序。
 
  殺青
 
  鍋溫燒至140-160℃時,投鮮葉0.8-1斤,下鍋,雙手迅速翻炒,待芽葉水氣大量蒸發(fā),并用棕刷將鍋內芽葉邊悶邊抖,多抖少悶,殺透殺勻,炒2-3分鐘,芽葉由青變暗綠,失去光澤,手握柔軟,有強烈沾手感,青草氣消失,發(fā)出悅鼻茶香,即可出鍋,迅速抖揚散熱攤涼,簸出片末。
 
  初揉
 
  將攤涼的茶坯放在篾篩內,輕揉1分鐘,使芽葉卷曲,解塊散團,再稍加壓揉2分鐘,略有茶汁溢出時,解塊再揉一二分鐘即可。
 
  炒二青
 
  鍋溫控制在70-80℃,以抖炒為主,邊抖雙手邊搓揉,至茶條粘性減少,達三成干時出鍋攤涼。
 
  復揉
 
  將炒二青的茶坯置篾篩中,雙手掌用力向前搓揉,并不斷抖散團塊,經3-4分鐘,使茶坯緊結成條。
 
  炒三青
 
  將二鍋復揉解塊的茶坯,放置60℃的鍋內炒揉。方法同炒二青,炒至8成干時出鍋攤涼。
 
  提毫
 
  目的在于充分發(fā)揮成茶香氣,固定外形條索,使白毫顯露,鍋溫45℃左右。其方法是:將茶置于掌中,兩手抓茶,向不同方向旋轉,使茶條互相摩擦,隨著水分的減少,茶葉表皮的膠狀薄膜破裂,白毫顯露。操作時,兩手揉和要用力均勻,不能在鍋壁摩擦,以免造成白毫脫落,影響品質。提毫時間約15分鐘,茶條達九成干時出鍋攤涼30分鐘,使水分分布均勻,干燥一致。
 
  烘焙
 
  將4-5鍋提毫的茶條,散放于焙籠上烘焙足干,焙頂墊上一層細皮紙,焙心溫度開始為60-70℃,10-15分鐘后降至50度左右,烘焙時間為30-40分鐘,中間翻動1-2次,含水量在5%時下籠,即為成品茶。
白馬毛尖碧螺春屬于什么茶
  碧螺春屬于什么茶
 
  一、品質特征
 
  碧螺春茶條索緊結,卷曲如螺,白毫畢露,銀綠隱翠,葉芽幼嫩,沖泡后茶葉徐徐舒展,上下翻飛,茶水銀澄碧綠,清香襲人,口味涼甜,鮮爽生津,早在唐末宋初便列為貢品。碧螺春,名若其茶,色澤碧綠,形似螺旋,產于早春。
 
  二、制作工藝
 
  碧螺春的主要工序為殺青、揉捻、搓團顯毫、炒青。
 
  殺青
 
  在平鍋內或斜鍋內進行,當鍋溫190~200°C時,投葉500克左右,以抖為主,雙手翻炒,做到撈凈、抖散、殺勻、殺透、無紅梗無紅葉、無煙焦葉,歷時3~5分鐘。
白馬毛尖碧螺春屬于什么茶
  揉捻
 
  鍋溫70~75°C,采用抖、炒、揉三種手法交替進行,邊抖,邊炒,邊揉,隨著茶葉水分的減少,條索逐漸形成。炒時手握茶葉松緊應適度。太松不利緊條,太緊茶葉溢出,易在鍋面上結“鍋巴”,產生煙焦味,使茶葉色澤發(fā)黑,茶條斷碎,茸毛脆落。當茶葉干度達六、七成干,時間約10分鐘左右,繼續(xù)降低鍋溫轉入搓團顯毫過程。歷時12~15分鐘左右。
 
  搓團顯毫
 
  是形成形狀卷曲似螺、茸毫滿披的關鍵過程。鍋溫50~60°C,邊炒邊用雙手用力地將全部茶葉揉搓成數個小團,不時抖散,反復多次,搓至條形卷曲,茸毫顯露,達八成干左右時,進入烘干過程。歷時13~15分鐘。
 
  炒青
 
  采用輕揉、輕炒手法,達到固定形狀,繼續(xù)顯毫,蒸發(fā)水分的目的。當九成干左右時,起鍋將茶葉攤放在桑皮紙上,連紙放在鍋上文火烘至足干。鍋溫約30~40°C,足干葉含水量7%左右,歷時6~8分鐘。全程約為40分鐘左右。
白馬毛尖碧螺春屬于什么茶
  綠茶是指采取茶樹的新葉或芽,未經發(fā)酵,經殺青、整形、烘干等工藝而制作的飲品。其制成品的色澤和沖泡后的茶湯較多的保存了鮮茶葉的綠色格調。所以白馬毛尖和碧螺春都是綠茶。
責編: zhoucuixian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