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毛尖制作過程,世世代代信陽茶農心血!

  從信陽茶到信陽毛尖走過了漫長的歷史之路,這是信陽茶傳入、發(fā)展、攀登高峰必經的坎坷之途。信陽毛尖的名稱,不僅是信陽茶業(yè)發(fā)展歷史的標志,也是世世代代信陽茶農心血和技藝的結晶。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下信陽毛尖的加工過程!
信陽毛尖制作過程,
  信陽毛尖加工過程
 
  1.篩分
 
  將采摘的鮮葉按不同品種的鮮葉、晴天葉與雨水葉、上午采和下午采的鮮葉分別用網眼竹編篩子進行分級,剔出碎葉及其他異物,分別盛放。
 
  2.攤放
 
  將篩分后的鮮葉,依次攤在室內通風、潔凈的竹編簸箕籃上,厚度宜(5~10)cm,雨水葉或含水量高的鮮葉宜薄攤,晴天葉或中午、下午采用的鮮葉宜厚攤,每隔1h左右輕翻一次,室內溫度在25℃以下,防太陽光照射。攤放時間根據鮮葉級別控制在(2~6)h為宜,待青氣散失,葉質變軟,鮮葉失水量10%左右時便可付制,當天的鮮葉應當天制作完畢。
 
  3.生鍋
 
  采用炒茶專用鐵鍋,鍋口面直徑84cm(事先磨洗光滑無銹),生鍋呈35°左右傾斜,鍋臺前方高40cm左右,便于操作,后壁高1m以上,與墻貼合。生鍋用干木柴作燃料,鍋溫宜(140~160)℃,每鍋投鮮葉量500g左右,以手掌心試探鍋溫,掌心距鍋心(3~5)cm,有燙手感即投鮮葉,用茶把(細軟竹枝扎成的圓帚)稍快反復挑翻青葉,經(3~4)min,待青葉軟綿后,用茶把尖收攏青葉,在鍋中轉圈輕揉裹條(將殺青適度的茶葉,用茶把在鍋內順斜鍋自然旋轉),動作由輕、慢逐步加重、加快,不時抖動挑散,反復進行。青葉進一步軟綿卷縮,初步形成泡松條索,嫩莖折不斷,然后用茶把盡快將茶葉全部掃入熟鍋。生鍋歷時(7~10)min,茶葉含水率約55%左右。雨、露水鮮葉,火溫提高(10~15)℃,勤翻多抖,嫩葉水分較多,火溫稍高,動作宜輕。
信陽毛尖制作過程,
  4.熟鍋
 
  與生鍋規(guī)格一致,與生鍋并列排列,呈40°傾斜。在接納生鍋轉來的茶葉后緊接操作。鍋溫(80~100)℃,開始仍用茶把操作,并以把尖先把茶團打散,然后以把尖團揉茶葉,繼續(xù)“裹揉”,不時挑散,反復進行,約(3~4)min后,茶條進一步緊縮,茶把稍放平,進行“趕條”。待茶條稍緊直,互不相粘時,即用手“理條”(掌心向下,拇指與食指稍張開成“八”字形,其余三指與食指并攏,稍向內彎曲,成抓東西的虎口狀。抓起鍋中部分茶葉稍握緊,以抓滿手心為宜。然后于鍋心10cm高左右,手腕使勁,將手中部分茶葉從“虎口”甩出,撒開拋到茶鍋上沿,茶條則順斜鍋自然滾回鍋心),如此反復進行,逐漸形成緊細、圓直、光潤的外形。全部過程的操作歷時約(7~10)min,含水量30%左右時,立即清掃出鍋,攤在簸箕上。
 
  5.初烘
 
  將熟鍋陸續(xù)出來的4~5鍋茶葉作為一烘,均勻攤開,厚度以2cm為宜,選用優(yōu)質無煙木炭,燒著后用薄灰鋪蓋控制火溫,火溫宜(90~100)℃。根據火溫大小,每(5~8)min輕輕翻動一次,經(20~25)min,待茶條定型,手抓茶條,稍感戳手,含水量為15%左右,即可下炕。
 
  6.攤涼
 
  初烘后的茶葉,置于室內及時攤涼在大簸箕內4h以上,厚度宜30cm左右,待復烘。
信陽毛尖制作過程,
  7.復烘
 
  將攤涼后的茶葉再均勻攤在茶烘上(厚度以(4~5)cm為宜),輕輕于茶炕上(火溫以(60~65)℃為宜),每烘攤葉量2.5kg左右,每隔10min左右輕翻拌一次。待茶條固定,用手揉茶葉即成粉末樣,方可下炕,復烘30min左右,含水量控制在7%。
 
  8.毛茶整理
 
  復烘后的毛茶攤放在工作臺上,將茶葉中的黃片、老枝梗及非茶類夾雜物剔出,然后進行分級。
 
  9.再復烘
 
  將茶葉進一步干燥,達到含水量6%以下。厚度宜(5~6)cm,溫度60℃左右,每烘攤茶2.5kg左右,每隔10min左右手摸茶葉有熱感即翻烘一次。經30min左右,待茶香顯露,手捏成碎末即下烘。分級、分批攤放于大簸箕,適當攤涼后及時裝進潔凈專用的大茶桶密封,存放于干燥、低溫、衛(wèi)生的室內。
信陽毛尖制作過程,
  密封包裝好后,放在常溫室內,陰涼干燥沒有陽光直射,沒有異味的地方10天左右,信陽話俗稱“去火氣”。常溫放置10天左右之后,放到冰箱冷凍倉,只要包裝嚴密,不和其他魚肉冷凍在一起,保存一年以上,甚至18個月,茶葉也鮮嫩如初。滾水沖飲一杯,茶香撲鼻而來,入口鮮爽醇厚,回甘持久。
責編: chunwu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