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茶的來歷:千古驛路出奇茶

  黑茶有著悠久的歷史,每一種黑茶的背后幾乎都有一個甚至幾個故事傳說,讓人能更深地了解這些黑茶,同時還為其賦予了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
黑茶的來歷:千古驛路出奇茶
  馬背上發(fā)酵形成的“四川藏茶”
 
  為了方便運輸與儲藏,通過長期的實踐和摸索,古代茶人制作出了餅茶,即呈團塊的青綠茶,唐宋時期又叫團茶或片茶。最初的餅茶主要是供給達官貴人們的,所用原料都很細嫩。
 
  后來,隨著民間飲茶風俗的興起,特別是唐宋時期茶馬互市的開通,邊疆少數(shù)民族對茶的需求量大增,餅茶的原料也開始由細嫩逐漸變得粗老。在未運至銷區(qū)時,餅茶不僅滋味粗澀,而且青味重,飲用起來口感并不是很好,但是遙遠的運輸路途卻在無意中給了這些粗老的餅茶一個改變品質(zhì)的機會。
黑茶的來歷:千古驛路出奇茶
  當時,四川雅安和陜西漢中是兩個主要的茶葉集散地,從這兩地出發(fā),人背馬馱抵達西藏至少要2~3個月,甚至一年半載的時間。當時的茶葉多用篾簍包裝,運輸途中,人們一路風餐露宿,且天氣多變,又沒有遮陽避雨的工具。雨天茶葉常常被淋濕,到了天晴時又被曬干,在這種干、濕交互變換的過程中,吸濕性強的茶葉極易回潮變色,濕熱的環(huán)境又給了微生物一個極好的生存環(huán)境,粗老的茶葉開始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慢慢發(fā)酵。
 
  當終于到達銷區(qū)后,原本翠綠的茶葉完全變了一個模樣,變得烏潤、油黑,形成了一種品質(zhì)完全不同于起運時的綠茶的新茶品,當時人們稱之為“烏茶”。
 
  發(fā)生變化的不僅僅是顏色,烏茶的滋味也由粗澀變得醇和,泡出來的茶湯也變得紅艷亮麗,藏民、牧民們加奶飲用時反倒比原本的綠茶滋味更佳。這種茶因此受到了邊區(qū)各族人民的極大歡迎。久而久之,人們在制作茶馬交易所用的茶葉時,就在初制或精制過程中開始增加一道渥堆工序,黑茶由此正式產(chǎn)生。因此,后來人們在說到黑茶時,就有了“馬背上形成”的說法。
黑茶的來歷:千古驛路出奇茶
  讓漢川茶受冷落的安化黑茶
 
  作為六大茶類之一,黑茶最早出現(xiàn)在明朝。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御史陳講奏疏:“以商茶低偽,征悉黑茶。”這里的黑茶指的并不是六大茶類中的黑茶,而是專指湖南安化的黑茶。
 
  安化產(chǎn)茶歷史悠久,素有“茶鄉(xiāng)”之稱,以量多質(zhì)好聞名?!栋不h志》載:“當北宋啟疆(建縣)之初,茶猶力而求諸野……山崖水畔,不種自生”,“崖谷間生殖無幾,唯茶甲諸州縣,不僅茶多,且質(zhì)優(yōu)”。
 
  安化山區(qū)的茶農(nóng)素有加工煙熏茶的習慣,茶葉經(jīng)高溫火焙,色澤變得黑褐油潤,故稱“黑茶”。相比四川烏茶,炒青的黑茶除掉了青葉氣,滋味醇和,有松煙香,更受西北各少數(shù)民族的歡迎。
 
  當時,西藏的喇嘛們時常會到京師禮佛朝貢。返藏時,在明朝廷賞賜下的諸禮物中就有茶葉,指定由四川官倉撥給,但那些喇嘛們卻拒絕了朝廷的好意,自己繞道湖南去收購私茶。
 
  事實上,不僅僅西藏的喇嘛們會到湖南收購私茶,西北那些領(lǐng)取官茶引票的茶商,也被香氣濃郁、滋味醇厚、價廉量多的湖南黑茶所吸引,經(jīng)常越境至湖南采購私販。
 
  作為朝廷的“計劃供應(yīng)商品”,四川茶、漢中茶在明朝是朝廷的“定點生產(chǎn)商品”,但安化黑茶卻極大地沖擊了漢中、四川的官茶,使市場冷落,產(chǎn)銷蕭條。
 
  明萬歷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御史李楠以湖南茶葉行銷西北妨礙茶法馬政為由,請求朝廷禁運。另一御史徐僑也上奏稱:“漢川茶少而值高,湖南茶多而值下。湖茶之行(銷),無妨漢中。漢茶味甘而薄,湖茶味苦,于酥酪為宜”,認為對西北游牧民族有利,不宜禁止。后經(jīng)戶部裁定,奏皇帝批準:自后銷西北的引茶,以漢川茶為主,湖南茶為輔。
黑茶的來歷:千古驛路出奇茶
  至此,安化黑茶終于正式確定為官茶。17世紀前期,漢川茶主要銷往康藏一帶,西北邊銷茶逐漸被安化黑茶取代。
責編: chunwu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