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綠茶加工技術要點

<iframe allowfullscreen="true" frameborder="0" height="400" scrolling="no" src="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8311ydpcp" width="640"></iframe>
  貴州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濕潤氣候,低緯度、高海拔、寡日照,得天獨厚的地理環(huán)境以及適宜的氣候,使得貴州成為我國高品質綠茶的主要產區(qū)之一。
 
  專家介紹:好茶是優(yōu)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孕育出來的,更是加工出來的。“貴州綠茶”憑借“翡翠綠、嫩栗香、濃爽味”獨特的品質特征,成為我國首個省級茶葉類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從形狀上劃分,貴州綠茶可分為扁形綠茶、卷曲形綠茶以及顆粒形綠茶等。
 
  聽了專家的介紹才知道,貴州綠茶居然有這么多形狀,這不同形狀的綠茶是如何加工出來的呢,下面我們就跟隨鏡頭來一探究竟吧。
  (一)茶青采摘
 
  專家介紹:茶青質量是決定綠茶加工品質的基礎,采摘時宜采用提手采。加工扁形和卷曲形綠茶選用一芽一葉初展至一芽二葉初展的茶青,顆粒形綠茶選用一芽二葉、一芽三葉的茶青。
 
  專家還強調茶青采摘時要做到“勤采勤運,嚴防緊壓和損傷”,采摘及運輸過程要采用像竹編籮筐這類透氣性好的容器。
 
  茶青采摘完畢,就進入綠茶加工的第一道工序——攤青。
  (二)攤青
 
  將茶青攤放于清潔衛(wèi)生、通風透氣的貯青槽或貯青間,避免陽光直射,嚴禁直接攤放于地面。攤放厚度視天氣、茶青老嫩而定,一般攤葉厚度2~3cm,時間6~18h,在保證茶青不劣變的情況下,盡量延長攤青時間,增加茶青中鮮爽味物質的含量。
 
  當芽葉柔軟,色澤變暗,青氣減退,略顯清香時即可進行下一道工藝——殺青。
  (三)殺青
 
  殺青是形成綠茶“干茶綠、湯色綠、葉底綠”三綠的基本品質特點的關鍵工序。
 
  常見的殺青方式有以下幾種:鍋炒殺青、蒸汽殺青、干熱殺青以及輻射殺青。
 
  殺青的基本原則:高溫殺青,先高后低;透悶結合,先悶后透,少悶多透;老葉嫩殺,嫩葉老殺。
 
  在貴州綠茶的生產過程中,常采用連續(xù)滾筒殺青機進行“鍋炒殺青”,一芽一葉及其嫩度以上的茶青,一般采用40型或80型連續(xù)滾筒殺青機,一芽二葉及其嫩度以下的茶青,一般采用80型以上的連續(xù)滾筒殺青機,殺青溫度250℃左右,以手背靠近筒體有灼熱感為宜,將攤青后的嫩葉投入殺青機中,投葉量應先多后少,以免因開始時筒壁溫度過高而燙焦茶葉。當葉色由鮮綠變暗綠,表面失去光澤;青草氣大減,出現清香;葉質變軟,手握成團,略有粘性,不易松散,梗折不斷時殺青結束,下機攤晾等待做形。
  (四)做形
 
  殺青后,采用不同的做形方式,可形成不同形狀的綠茶產品。
 
  (1)扁形綠茶
 
  專家介紹:貴州扁形綠茶的主產區(qū)集中在遵義、銅仁地區(qū),以湄潭翠芽、梵凈山翠峰為代表。
 
  扁形綠茶做形設備多以槽式茶葉炒制機為主,其做形工藝流程為“理條→壓扁→脫毫”。
 
  “理條”,使茶葉在炒制過程中變“直”;機溫80~120℃、速度180~190r/min,投葉量1.5~1.75kg,時間控制在2~3min為宜。當葉條扁直,色澤潤綠,達到4~5成干時即可下機攤涼。
 
  “壓扁”,使茶葉在炒制過程中變“扁、平”;機溫80~110℃,投葉1~1.5kg。茶條柔軟無明顯水汽時速度調至120~130r(轉)/min,加棒,通風排濕,時間1~2min,可1次加棒,也可2次加棒;再將速度調到140~145r/min,至葉色為黃綠,茶葉扁平直,香氣顯露,含水率達15%~20%即下機攤涼。
 
  “脫毫”,使茶葉在炒制過程中變“光滑”。機溫60~80℃,速度140~145r/min,投葉3~4kg,運行時間30~45min。下機前的3min速度調為130~140r/min。至茶葉含水量降為9%~11%,外形扁平直時,即可下機攤涼。
 
  (2)卷曲形綠茶
 
  專家介紹:貴州卷曲形綠茶的主產區(qū)集中在黔南、安順地區(qū),以都勻毛尖、安順瀑布毛峰為代表。
 
  貴州卷曲形綠茶“茶條緊細較卷、顯毫”,其做形工藝流程為“揉捻→脫水→做形提毫”。
 
  “揉捻”,按照“輕~重~輕”的加壓原則進行揉捻,投葉量裝至距揉桶口5~10cm處,揉捻時間25~30min為宜。當葉質變軟,有黏手感,手握成團而不彈散,少量茶汁外溢,成條率80%以上時即可進行脫水。
 
  “脫水”的目的是散失掉部分水分,使其不粘手,為“做形提毫”做準備,
 
  脫水要求高溫快速,溫度130~150℃,時間120~150s。脫水葉粘性降低,手握茶坯成團,松手后可散開,色澤深綠,沒有黃變葉,含水量降至50%~55%即可。
 
  “做形提毫”是形成卷曲形茶外形品質特點的核心工藝,目前仍以手工加工為主,做形時鍋溫120~170℃,將茶團置于手心,讓茶團在手心滾動,按同一方向搓揉,時間8~12min為宜,然后定型、解塊,如此反復進行,使茶條卷曲。
 
  待含水量低至20%~40%時,進行提毫。提毫時鍋溫120~150℃,用雙手握住茶團,掌心用力,讓茶團相互摩擦現毫;當茶毫顯露,茶條變硬顯脆時,提毫結束。
 
  (3)顆粒形綠茶做形
 
  貴州顆粒形綠茶的外形品質特點為“盤花狀顆粒”,其做形工藝流程為“揉捻→脫水→造型”。
 
  揉捻,采取“輕揉、慢速、短揉”的揉捻方式。揉捻的量以裝滿揉筒并用手稍壓緊為適度,要將揉蓋調到能接觸揉捻葉為適度,揉捻轉速為33~35r/min,揉捻時間為15~20min,到揉捻葉成條率達95%以上停止揉捻,保持揉捻葉的完整。
 
  脫水,要求高溫快速,溫度130~150℃,時間120~150s。脫水葉粘性降低,手握茶坯成團,松手后可散開,色澤深綠,沒有黃變葉,茶坯含水量約為45%~50%。
 
  造型,在曲毫機中進行,通過炒坯、第一次并鍋和第二次并鍋來完成造型。
 
  炒坯:將脫水并攤晾回潮后的茶坯投入預熱至80℃左右的曲毫機中,運行速度約為110次/min,使茶坯在鍋中能順利翻轉為宜,炒制時間約為30min。炒至芽葉卷曲狀、色澤墨綠,稍顯清香,含水量約35%左右時,迅速下鍋,短暫攤晾,搓散團塊,篩去碎末。
 
  第一次并鍋:將經過炒坯并篩去碎末的茶坯6~7kg投入到預熱至70℃左右的曲毫機中,將運行速度降至90次/min,炒制時間約為35min,至茶坯整體為墨綠色,清香明顯,條索較結緊,茶坯含水量25%左右時,迅速下鍋,短暫攤晾,篩去碎末。
 
  第二次并鍋:將經過第一次并鍋并篩去碎末的茶坯投入到預熱至60℃左右的曲毫機中,投葉量為11~12kg,轉速為60次/min左右,炒制時間約為45min,至顆粒緊結呈盤花狀時,開啟曲毫機熱風機,至茶坯整體翠綠或墨綠油潤,栗香顯,含水量約為10%時下鍋,攤晾,完成造型工序。
  (五)干燥
 
  貴州綠茶的干燥方式可分為炒干和烘干。炒干時筒溫控制在80℃左右,時間30min左右,炒干的綠茶栗香香高,湯色黃綠;烘干溫度控制在130℃左右,時間15min左右,烘干的綠茶清香為主,湯色綠亮。實際生產過程中多采用炒、烘結合的方式進行干燥,將含水量控制在6.5%以下,使干茶色澤與湯色、香氣品質兼顧。
 
  干燥完成的綠茶就可以進行分選、包裝,上市銷售了。
 
責編: yunhong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