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人·木

  ——中國茶道的自然精神解讀

  寂靜的春天:自然的反抗

  越來越多的地方已沒有鳥兒飛來報春;清晨早起,原來到處可以聽到鳥兒的美妙歌聲,而現(xiàn)在卻只是異常寂靜。鳥兒的歌聲突然沉寂了。……

  ——RachelCarson《寂靜的春天》

  悄無聲息,卻又是重重的一擊。

  這個春天,原本的和諧被打破。

  人不是自然的主人,自然也不是人類的主宰,他們原來是可以相親相愛和平相處的,人有一份愛物惜物之情,也就是保護了人類自己。人與自然同德又同體,是因為人的創(chuàng)造欲,以及和它激起的破環(huán)本性,才將他們分裂為二,化友為敵,把原來可以相成的關系,終導致今日相毀的局面。

  “自然的反抗”帶來的生存威脅,人類在這種種壓力下,似乎將逐漸喪失對自己的信心……

  要解救此危機,我們必須面對人在生物世界的地位,以及人對自然的態(tài)度……[1]

  中國傳統(tǒng)的茶道文化帶著他滿身清新的自然精神向我們開啟了一扇門,萬物皆有情的古老宇宙觀讓我們重新看到了這個春天里,和煦的陽光,枝頭嬉鬧的鳥兒以及飛舞的風箏……

  人在草木中:本然之精神自然之精神

  單單看這“茶”一字,草在上,木在下,人在中間——人在草木中。

  飲茶之道,綠葉在水中舒展,芬芳氤氳、香氣吐露,飲茶活動此刻成為最具活潑的表現(xiàn)力,完成了人與自然的結(jié)合,把中國茶道中的自然精神闡釋到了極致,并成為茶文化的精神核心。其源源生命力和鮮活表現(xiàn)是由于它賦有的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傳統(tǒng)文化的一致性精神,且物質(zhì)載體與人們生活的密切相關性,這一切共同鑄造了中國茶道與現(xiàn)代文明的兼容品質(zhì)。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中國茶道是中國茶人對世界茶文化的重大貢獻,他無時無刻不透露出中國文化的精髓。“天人合一”精神,“道法自然”精神,“自省”,“貴真”精神,道法自然,返樸歸真的人生態(tài)度,以及東方獨特的審美精神。其中,中國茶道中的自然精神在每一部分中都熠熠生輝,這是中國茶人特有的,是中國式的真善美精神,也是一部世界文明史和人類文化發(fā)展史的深刻的組成部分。

  “天人合一”的道家自然精神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道德經(jīng)》

  “天人合一”精神,來自中國古代對宇宙的一種樸素的認識和態(tài)度。在中國茶人心里,茶是萬物之一,人也是萬物之一,人茶平等都是自然造成的,以物我兩忘的境界,作為茶人的最高境界。

  道家的學說則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學思想,樹立了茶道的靈魂。同時,還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樸素,崇尚真的美學理念和重生、貴生、養(yǎng)生的思想。

  首先,道教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表現(xiàn)在——“人化自然”,在茶道中表現(xiàn)為人對自然的回歸渴望,以及人對“道”的體認。具體地說,人化自然表現(xiàn)為在品茶時樂于于自然親近,在思想情感上能與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與自然相比擬并通過茶事實踐去體悟自然的規(guī)律。這種人化自然,是道家“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唯一”思想的典型表現(xiàn)。

  另一方面,作為“自然化的人”也即自然界萬物的人格化、人性化。中國茶道吸收了道家的思想,把自然的萬物都看成具有人的品格、人的情感,并能與人進行精神上的相互溝通的生命體。在中國茶道中,自然人化不僅表現(xiàn)在山水草木等品茗環(huán)境的人化,而且包含了茶以及茶具的人化。在茶人眼里,月友情、山有情、風有情、云有情,大自然的一切都是茶人的好朋友。

  道家的自然觀,一直是中國人精神生活及其觀念的源頭。道家對生命的熱愛,對永恒的追求,都深深地滲透在其自然觀中。翻開茶文化史的第一頁,“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它與道家精神及其自然觀是極其吻合的。在道家看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人合一,人的生存必須順其自然地利用物的自然屬性。也正因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國茶人心里充滿著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中國茶人有著回歸自然、親近自然的強烈渴望。

  二、“和”

  中國茶道,在表現(xiàn)形式上常見于對茶具的命名以及對茶的認識上。茶人們習慣于把有托盤的蓋杯稱為“三才杯”。杯托為“地”,杯蓋為“天”,杯子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亦大。如果連杯子、托盤、杯蓋一同端起來品茗,這種拿杯手法稱為“三才合一”。

  于是,生態(tài)、人態(tài)、心態(tài),三態(tài)和諧。

  于是,天性、地性、人性都見于性,都見于自然精神,一切皆性,一切皆自然。

  “和”是儒、佛、道三教共同的哲學理念。

  “和”——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儒家之和,體現(xiàn)中和之美;道家之和,體現(xiàn)無形式,無常規(guī)之美;佛家之和,體現(xiàn)規(guī)范之美。

  無論是我國已故著名茶學家莊晚芳先生倡導的以“廉、美、和、敬”為中心的茶道精神,還是公元16世紀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提出“和、敬、清、寂”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都旨在突出茶道精神的核心——“和”——天和、地和、人和。

  和敬、和清、和寂、和廉、和靜、和儉、和美、和愛、和氣、中和、和諧、寬和、和順、和勉、和合(和睦同心、調(diào)和、順利)、和光(才華內(nèi)蘊、不露鋒芒),和衷(恭敬、和善)、和平、和易、和樂(和睦安樂、協(xié)和樂音)、和緩、和謹、和煦、和霽、和售(公開買賣)、和羹(水火相反而成羹,可否相成而為和)、和戎(古代謂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結(jié)盟友好)、交和(兩軍相對)、和勝(病愈)、和成(飲食適中)等意義。[2]

  一個“和”字,不但囊括了所有敬、清、寂、廉、儉、美、樂、靜等意義,而且涉及天時、地利、人和諸層面,也是對“三才杯”的最好闡釋。

  我們相信:在所有漢字中,再也找不到一個比“和”更能突出中國茶道內(nèi)核、涵蓋中國茶文化精神的字眼了。

  三、道法自然返樸歸真

  中國茶道強調(diào)“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質(zhì)、行為、精神三個層次。

  物質(zhì)方面,中國茶道認為:“茶是南方之嘉木”。茶是一種表山川之靈氣,集天地之風露,含英咀華,吐香蘊玉,這是一種大自然的杰作,是百草之首、萬木質(zhì)之花。只有在種茶、采茶、制茶時必須順應大自然的規(guī)律才能產(chǎn)出好茶,

  行為方面,中國茶道講究在茶事活動中,一切要以自然味美,一樸實味美,東則行云流水,靜如山岳磐石,笑則如春花自開,言則如山泉吟訴,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都應發(fā)自自然,任由心性,好不造作。

  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樸歸真,表現(xiàn)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靜、恬淡、寂寞、無為,使自己的心靈隨茶香彌漫,仿佛自己與宇宙融合,升華到“悟我”的境界。

  “天人合一,物我玄會”是中國茶道美學的哲學基礎,這一理念體現(xiàn)出人與自然之間具有親切和諧,物我相互引發(fā),相互融通、最終達到“思與境偕,情與景冥”,這些極富有人情味的精神聯(lián)系。[3]

  四、孟子“一日三省”

  在社會生活中,中國人主張有秩序,相攜相依,多些友誼與理解。在與自然的關系中,主張?zhí)烊撕弦唬逍袇f(xié)調(diào),向大自然索取,但不能無休無盡,破壞平衡。水火本來是對立的,但在一定條件下卻可相容相濟。

  儒家把這種思想引入中國茶道,主張在飲茶中溝通思想,創(chuàng)造和諧氣氛,增進彼此的友情。飲茶可以更多的審已、自省,清清醒醒地看自己,也清清醒醒地看別人。各自內(nèi)省的結(jié)果,是加強理解,表示團結(jié),有客來敬上一杯香茶,表示友好與尊重。這種和諧、友誼精神來源于茶道中的中庸思想。

  在中國茶文化中,儒家以“中庸”思想為核心。茶文化精神以中庸思想為主旋律,以“清醒、達觀、熱情、和諧與包容”構成了中國茶文化精神的歡快格調(diào)。泡茶的過程就是達到和諧平衡的過程。

  五、“貴真”思想

  貴真——溝通人與自然關系的要求。

  貴真,就是講求人與自然的親和,追求真善美的統(tǒng)一。這既是中國茶道的核心內(nèi)容,也是傳統(tǒng)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時也是茶人對人生價值的最終追求。

  真,是道家哲學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講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環(huán)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

  第一,茶的自然本性之真。茶葉是天涵地載人育的靈芽,其天然性質(zhì)為清純、淡雅、質(zhì)樸。人們對茶的發(fā)現(xiàn)、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觀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藥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腦的天然功用心靜神怡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會的人品,這種漸進的認識、升化過程,不僅表現(xiàn)出了人對自然的認識歷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與自然高度契合、和諧統(tǒng)一的過程。

  第二,品茶的環(huán)境之真。人們品茶,還須要有適宜的環(huán)境、氛圍和時間,“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矣。”天趣則是指自然天成的環(huán)境,品茶需要野、幽、清、凈的自然環(huán)境。歷代文人雅士選擇茶境時,離不開松、竹、梅、蘭與琴、棋、書、畫等,這些即是人與自然溝通時,對“真”的追求,也是人文精神與自然精神交相融時,對美的感悟。

  第三,茶人的性情之真。人們對茶的品飲,除了外在的環(huán)境之外,重要的還必須有內(nèi)在的心境。自然環(huán)境與人的心境和諧一致,人就能真正地放松自己,進入忘我的境界,達到修身養(yǎng)性,品味人生的目的。[3]

  六、中國茶道的普遍性與多層次性闡釋天性的自然精神

  中國茶道崇尚自然美、隨和美。相比而言,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禪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凈之美,其中的“四規(guī)”“七則”且打躬靜坐,使人是很少能感受到暢快自然。而中國茶道最初由飲茶上升為精神活動,在藝術層面更強調(diào)自然美學的精神,這也造成中國茶道沒有嚴格儀式可循,似乎更像是變成了一種傳統(tǒng)。

  就多層次而言,中國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階層,其最突出的代表是大小城鎮(zhèn)廣泛興起的茶樓、茶館、茶廳、茶室。民間不同地區(qū)更有極為豐富的“茶民俗”,中國茶道的自覺、自在、自由,以及這種充分尊重人性、天性、本性的生活方式達到了率性釋然的境界,中國茶道的自然精神便是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了。

  相反,日本人雖崇尚茶道,也有許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眾中亦很有影響,但其社會性、民眾行尚未達到廣泛深入的層面。也就是說,中國的茶道更具有民眾心,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以上兩點都符合中國人的民族特性——崇尚自然,樸實謙和,不重形式、無拘無束。飲茶也是這樣,不像日本茶道具有嚴格的儀式和濃厚的宗教色彩。

  古老的有情宇宙觀:與春天一起舞蹈

  控制自然的觀念是生態(tài)危機的最深層根源。

  ——[加拿大]威廉-萊斯

  萊斯指出,環(huán)境問題的根源不在于科學本身,而在于一種意識形態(tài),即控制自然的觀念必須以這樣一種方式重新解釋,它的主旨在倫理和道德的發(fā)展。[4]

  當萊斯的這行文字第一次印入我的眼簾時,我立刻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人需要重建新的宇宙觀,而從博大精深的中國茶道中,我們可以獲得豐富而有價值的啟示。中國古老的有情宇宙觀的價值,通過西方近代史的發(fā)展,充分折射出它的光芒。

  “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程明道《識仁篇》

  “盎然宇宙之中,渾是一團生意”羅汝芳《盱壇直詮》上卷

  天地間充滿了蓬勃的生機,萬物皆煥發(fā)出盎然的生意:整個宇宙就是一個大聲明,一個統(tǒng)一的生命大家庭。

  一認為宇宙自有生機,宇宙是由他自己的生機,生生不已的繁育而成的,而不是由一個外在的造物主創(chuàng)造出來的:

  二認為萬物皆有生命,萬物皆稟賦著宇宙至生機,皆具有生命之靈性,而不是靜止狀態(tài)的死物。

  這兩點又可歸結(jié)為同一本質(zhì),及造物者與被造物的統(tǒng)一。[5]這種來自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儒學、道學、禪宗的哲理的、優(yōu)秀的思想,即有情的生成論的宇宙觀一方面提升了茶的精神內(nèi)涵,給予茶至高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對于提升現(xiàn)代文明亦是堅不可摧的中流砥柱。

  這種古老的智慧告訴我們——

  對狂圖奢欲肴要限制,不限制就難以長治久安;

  對于人類共同追求的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發(fā)展的理想社會,要情緒盎然,積極進??;對于崇高的大自然要以科學和冷靜的態(tài)度與之和睦相處,齊心協(xié)力,共同營造人類社會美好的明天。

  這個春天,我們不再孤獨。

  這個春天,讓我們一起舞蹈。

  注釋:

  [1]參看人與自然的關系一文,韋政通著《中國的智慧》,14頁,岳麓書社。2003

  [2]陳香白著《中國茶文化》,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3]岳長嶺李建華譯,[加拿大]威廉-萊斯著《自然的控制》,2頁,重慶出版社。1993

  [4]天地:一個統(tǒng)一的大家庭一文,成復旺著《走向自然生命中國文化精神的再生》,28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參考文獻:

  [1]RachelCarson,《寂靜的春天》(silentspring),1962,

  [2]LoisandLouisdarling,《生態(tài)學淺說》,丘佩華譯,今日世界社,1970

  [3]周文棠,《茶道》,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

  [4]陳香白,《中國茶文化》,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5]韋政通,《中國的智慧》,岳麓書社,2003

  [6]曹世潮,《中國人性情中人的精神與氣象》,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

  [7]申永荷,《中國文化心理學心要》,人民出版社,2002

  [8]WilliamLeiss,《自然的控制》,岳長嶺李建華譯,重慶出版社,1993

  [9]成復旺,《走向自然生命中國文化精神的再生》,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責編: mother5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