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茶鑒別

黃小茶是指以采摘1芽1葉至1芽3葉之間的鮮葉,按照黃茶加工工藝制成的黃茶,統(tǒng)稱黃小茶。其中霍山黃芽、溈山毛尖、北港毛尖、遠安鹿苑茶、平陽黃湯及海馬官茶等產(chǎn)量大、品質(zhì)佳,是消費者心中質(zhì)優(yōu)價廉的黃茶。

(一)霍山黃芽霍山黃芽生產(chǎn)年代久遠,據(jù)當?shù)乜甲C已有2000余年的歷史。《霍山縣志》記載:“霍山黃芽之名已肇于西漢”。查清同治十一年《六安制志·物產(chǎn)》記有“《史記》稱:壽春之山有黃芽焉,可煮而飲,久服得仙。”經(jīng)考證,《史記》并未發(fā)現(xiàn)此記載。但李肇《國史補》中有:“風俗貴茶,茶之名品亦眾,……壽州有霍山黃芽”的記載,是為史料中“黃茶”之名的首現(xiàn)。此處所稱的“霍山黃芽”,亦可能是鮮葉呈嫩黃色,按綠茶制法的黃茶。如今已按現(xiàn)代的黃茶悶黃工藝加工的霍山黃芽。

霍山黃芽產(chǎn)區(qū)都在大別山北麓,山峰綿延,重巒疊嶂。海拔1774米的大別山主峰--白馬尖就坐落在霍山境內(nèi)。茶區(qū)水資源豐富,因三河一水(太陽河、漫水河、石羊河以及佛子嶺水庫)之潤澤,故終日多霧?;羯近S芽產(chǎn)區(qū)年均氣溫15℃,年降水量1400毫米,土壤肥沃,環(huán)境宜茶。

1.品質(zhì)特征 外形條直微展,勻齊成朵,形似雀舌,色澤嫩綠微黃披毫。內(nèi)質(zhì)香氣清香持久,滋味鮮醇濃厚回甘;湯色嫩綠清澈;葉底微黃明亮。

2.采制方法(1)鮮葉采摘標準及要求采摘要求:霍山黃芽分特一級、特二級、一級、二級、三級5個等級。其中特一級,1芽1葉初展≥90%;特二級,1芽1葉初展≥80%;一級,1芽1葉≥70%,1芽2葉≤30%;二級,1芽2葉≥50%;三級,l芽2葉≥40%。

鮮葉采摘必須嚴格按照要求采,分期分批采,采用提采法,杜絕切采,防止芽葉紅蒂,影響質(zhì)量。采摘時,要求芽葉形狀、大小、色澤一致。高檔茶要“四不采”,即:無芽不采、蟲芽不采、霜凍芽不采、紫芽不采。

(2)霍山黃芽手工制作技術(shù)霍山黃芽手工制作工藝流程:攤放→殺青(做形)→攤晾→初烘→悶黃→復烘→攤放→揀剔→復火等工序。

①攤放 鮮葉采回后要把鮮葉薄攤在團簸內(nèi),厚5厘米左右。晴天無露水葉攤放2~3小時,陰雨天鮮葉應攤放5小時,以散發(fā)青草氣和表面水分,待芽葉發(fā)出清香即可付制。

②殺青(做形)分生鍋、熟鍋。

生鍋主要是起殺青作用。要求高溫、快炒,鍋溫120℃~130℃。投葉前應在鍋內(nèi)涂上少許制茶專用油,用布擦拭鍋面,使鍋面保持潤滑。待青煙消失,再投葉,每鍋投葉量20~30克,以鮮葉下鍋后有炒芝麻聲為度。用特制的小芒花掃把將鮮葉在鍋內(nèi)呈三角形挑、撥、翻、炒,經(jīng)2~3分鐘,待鮮葉充分散發(fā)水分、直至葉質(zhì)柔軟轉(zhuǎn)入熟鍋。

熟鍋主要是做形。鍋溫90℃左右,用小芒花掃把將殺青葉在鍋內(nèi)挑、撥、翻、炒,按同一方向運動,進行撥、抖結(jié)合。手要用暗力,炒至葉身皺縮、芽稍挺直、形似雀舌、發(fā)出清香、約五成干時為最佳出鍋時機。

③攤晾 殺青葉下鍋后應及時攤晾,時間15~20分鐘,攤放厚度1厘米左右,待芽葉冷后回軟即可上烘。

④初烘 用竹制烘籠烘焙。烘頂溫度120℃左右,每烘籠投葉量2~4鍋殺青葉,高溫、勤翻、快烘,烘至茶葉稍有刺手感、六七成干時下烘。

⑤悶黃 悶黃是霍山黃芽品質(zhì)形成的關(guān)鍵工序。初烘后的茶葉,趁熱攤放于團簸內(nèi),厚度6厘米左右。面上覆蓋八成干的棉布,放置8~10小時,直至葉色微黃、花香顯露。然后剔去粗片,雜質(zhì)。

⑥復烘 烘頂溫度90℃左右,每烘籠投葉量為0.5~0.75千克,3~4分鐘翻1次。翻烘動作要輕,時間15分鐘左右,烘至九成干時下烘。

⑦攤放 攤放是黃芽品質(zhì)形成的延伸。攤放時間2~3天,至干茶色澤嫩綠微黃披毫。

⑧揀剔 揀去飄葉、黃片、芒花毛及雜質(zhì)等。

⑨復火 復火是黃芽香氣高低的關(guān)鍵工序。烘頂溫度75℃左右,每烘籠投葉量1.5~2千克,每4分鐘翻1次。隨著茶葉干燥程度,逐漸減少翻烘時間。翻烘要輕、快、勤。烘至茶葉手捻成末、茶香濃郁、白毫顯露時下烘,趁熱裝箱密封。

(二)溈山毛尖溈山毛尖產(chǎn)于湖南省寧鄉(xiāng)縣西大溈山上的溈山鄉(xiāng),系湖南的歷史名茶,屬黃茶類的黃小茶。主銷長沙、武漢、北京等地。

大溈山屬雪峰山的余脈,海拔300米以上,主峰昆廬峰海拔1070米,群山崇嶺,峰奇巒突。然而一到溈山茶區(qū)卻不見眾山,因溈山鄉(xiāng)是大溈山上的一個盆地,地勢高峻,縱橫各一二十公里,種茶面積數(shù)千畝(每畝667米2)。在此有“千山萬山朝溈山,人到溈山不見山”的感覺。清代周在武在《大溈山陵云》詩中作了如實的描述:“大溈十萬丈,上與浮云齊,山勢長不改,云飛復東西。云去山有風,云來山有雨。風雨無定期,云情競?cè)缭S。”正是處在高山之盆地,云霧特多,氣候潮濕。溈山年降水量為1800~1900毫米,年均氣溫15℃,絕對最高氣溫35℃,全年日照1700小時以下,空氣相對濕度80%以上。茶園土壤為花崗巖風化而成的黑色沙質(zhì)壤土,土質(zhì)肥沃,宜茶樹生長,茶樹新梢持嫩性強。

1.品質(zhì)特征 溈山毛尖外形微卷,呈自然朵狀,形似蘭花,身披白毫,色澤黃亮光潤。內(nèi)質(zhì)湯色橙黃鮮亮,有栗香,并帶楓球煙香,滋味醇甜爽口;葉底嫩勻黃亮,完整成朵,耐泡。

2.采制技術(shù)(1)鮮葉標準 溈山氣候特殊,較平丘區(qū)遲半個季節(jié)。一般清明后5~7天,當芽葉伸展為1芽2葉時開采,采1芽2葉,留魚葉。作特級毛尖原料,不采蟲傷葉、雨水葉,鮮葉采回進行攤放,當天采,當天制。

(2)加工技術(shù) 在我國名茶制造中,熏煙本是“大忌”,但觸犯這一大忌,有時反會充分發(fā)揮它的品質(zhì)特點。溈山毛尖融黃茶的渥堆和小種紅茶的熏煙于一體,可算獨樹一幟,別具一格。

①殺青 采用平鍋殺青機殺青。平鍋殺青鍋溫150℃左右,每鍋投葉量2千克左右。炒時要抖得高、揚得開,使水分迅速散發(fā)。后期鍋溫適當降低,炒至葉色暗綠、葉子黏手時即可出鍋。

②悶黃 殺青葉出鍋后,趁熱堆積10~16厘米厚,上蓋濕布,進行6~8小時的悶黃。中間翻動1~2次,使葉黃變均勻。待葉全部變?yōu)辄S綠則散堆和勻揉捻。

③揉捻 手揉和機揉。要求輕揉捻,使葉緣微卷,保持芽葉完整。重揉則茶汁過多,色澤變?yōu)酢?/p>

④烘焙 在特制的烘灶上進行,燃料用松柴木炭文火烘焙。火溫不宜太高,以70℃~80℃為宜。每焙可烘茶3層,每層厚約7厘米。待第一層烘至七成干時再加第二層,第二層七成干時再加第三層。層次不宜再多(層次過多時,上層未至七成干下層早已燒焦)。待上層至七成干時,整烘翻動1次,把下層翻上來、上層的翻下去,再烘至足干下焙。

⑤揀剔 下烘后剔除單片、梗雜,使產(chǎn)品齊整劃一。

⑥熏煙 熏煙是溈山毛尖特有工序。先在于茶上灑清水(茶、水比例為10:1.5)使其濕潤,然后上焙熏煙。燃料用楓球或新鮮黃藤。須用暗火煙熏,不可用明火烘烤,使毛尖茶吸取楓球煙香。一般熏焙16~20小時,烘至足干下焙。

(三)北港毛尖北港毛尖產(chǎn)于湖南省岳陽縣康王鄉(xiāng)北港。唐代稱為灉湖含膏或灉湖茶的即北港毛尖前身,是我國較早的茶品之一。早期的灉湖含膏屬蒸青餅茶類,如今是按黃茶加工工藝制作而成的黃小茶。

岳陽縣北港地處縣南郊,與城西洞庭湖君山相隔20千米水路,即為南湖一帶。此地生態(tài)條件與君山大體相似,多崗丘地,林木繁茂,水陸交錯,氣候溫和,多霧濕潤,雨量充沛,土質(zhì)肥沃,最宜茶樹生長。

1.品質(zhì)特征 北港毛尖外形緊結(jié)重實,毫尖顯露,色澤金黃。內(nèi)質(zhì)香氣高銳;湯色橙黃明亮,滋味醇厚回甘;葉底肥嫩,黃亮成朵。

2.采制方法(1)采摘標準 及要求清明后5~6天開采,采1芽2葉、1芽3葉。晴天采,不采蟲傷葉、不采紫色葉、不采魚葉、不帶蒂把,當天采,當天制。

(2)加工技術(shù)①殺青 殺青鍋溫200℃以上,每鍋投葉2千克。抖炒2~3分鐘后,鍋溫降至lOO℃,再炒10~12分鐘。待茶坯達含水量55%,鍋溫降至40℃時,即轉(zhuǎn)入鍋揉。

②鍋揉 茶坯不出鍋在鍋中揉捻,并結(jié)合解塊,以防止茶葉產(chǎn)生悶氣。揉至茶呈條狀時出鍋“拍汗”。

③拍汗 所謂拍汗即將茶坯堆積于茶盤中,上蓋棉套保溫保濕進行悶渥,經(jīng)30~40分鐘,使茶葉變黃。

④復炒、復揉 經(jīng)拍汗變黃的茶坯,在60℃~70℃的鍋中翻炒,炒至條索緊卷、白毫顯露,再出鍋攤放,⑤烘干 經(jīng)攤放后的茶坯放人焙籠中烘焙,用80℃~90℃溫度烘至足干。趁熱裝入箱中密封,促使葉色進一步變黃。

(四)鹿苑毛尖鹿苑毛尖產(chǎn)于湖北省遠安縣云門山鹿苑寺一帶,因寺而得名。遠安縣屬鄂西地區(qū),地處北緯30°53′~31°22′,東經(jīng)110°14′~111°52′。鹿苑毛尖是湖北省名茶之一。

鹿苑毛尖品質(zhì)好,是因得天獨厚的生態(tài)條件孕育而成。鹿苑寺地處遠安西北的云門山麓,山清水秀,古樹參天,滿山的蘭草、山花與山腰山腳的茶園相伴,終日云霧繚繞。海拔120米,年均氣溫為15℃~16℃,≥10℃活動積溫4800℃~5100℃,年日照時間1878.5小時,年降水量1100毫米,年無霜期239~248天。茶區(qū)土壤為紅砂巖風化的土質(zhì),其砂粒含量高達77%,疏松,微酸性,其氣候與土壤條件都十分適宜茶樹生長。

1.品質(zhì)特征 鹿苑毛尖外形條索緊實呈環(huán)狀,白毫顯露,色澤金黃,略帶魚子泡。內(nèi)質(zhì)栗香持久,具高火香;湯色綠黃明亮,滋味醇厚持久;葉底嫩黃勻亮。

2.采制方法(1)采摘標準 與要求每年春分至谷雨為鹿苑毛尖的采摘期。要求采1芽1~2葉的鮮葉,不帶魚葉、老葉、茶果。習慣于上午采摘,下午摘短,把大的芽葉折短,折成2截或3截,俗稱短茶。短茶后分老、嫩炒制。鮮葉經(jīng)摘短后進行攤放2~3小時,即可付制。

(2)加工技術(shù)①殺青、悶黃殺青鍋溫160℃~180℃,每鍋投葉量1~1.5千克。采用先抖后悶、抖悶結(jié)合的手法炒殺,歷時5~6分鐘,炒至茶坯五六成干出鍋。殺青葉出鍋后,趁熱堆積悶黃15分鐘左右,上蓋濕布,保濕保溫,待茶坯呈綠黃色散堆攤晾,再進行炒二青。

②炒二青 鍋溫約100℃,每鍋投葉量1.5千克。人鍋后抖炒散水,再行搓條。搓條手勢要輕,避免重揉,以防茶條變?yōu)?。炒約15分鐘,至茶坯七八成干時出鍋。

③悶堆 悶堆是鹿苑茶特有的工序。將炒二青的茶坯放置篾盤中,拍緊壓實,堆悶5~6小時,使黃綠色的芽葉變成綠黃。

④揀剔 剔除粗老葉團塊茶及一些斷條花雜的葉片,保持外觀勻整。

⑤炒干 鍋溫80℃左右,每鍋投葉量2千克,先翻動使茶坯均勻受熱,待茶條回軟后可以輕搓緊條。采用螺旋團搓,使外形成“環(huán)子腳”狀。炒約30分鐘,待茶坯含水量為5%時,出鍋攤晾,包裝入庫。

(五)平陽黃湯平陽黃湯產(chǎn)于浙江省南雁蕩山及飛云江兩岸的平陽、蒼南、泰順等地。歷史上以平陽產(chǎn)量最多,質(zhì)量較好,故稱平陽黃湯。因處于溫州地區(qū),過去也稱溫州黃湯。

溫州東臨東海,南與福建接壤,山脈毗鄰交錯,地勢較高,能阻斷早春冷空氣的南下,年均溫度17. 9℃,極端最低溫度- 4.5℃,空氣相對濕度81%,年降水量1600~1700毫米,宜茶生長。茶區(qū)多分布在山區(qū)海拔200~300米地帶,也有部分茶園在海拔500~600米處。開采較浙江其他地區(qū)早一個季節(jié)。溫州先有綠茶,后發(fā)展成紅茶,相傳清乾隆年間開始生產(chǎn)黃湯,至今已有200余年的歷史。

泰順的五里牌和平陽的水頭、騰蛟等地為黃湯的主產(chǎn)地,也是歷史上的黃湯集散地。溫州黃湯、泰順黃湯均以平陽黃湯作為統(tǒng)稱。高級黃湯僅占總產(chǎn)量的十之一二,以平陽黃湯名稱面市;其余十之八九者,制成茉莉花茶以“花黃湯”供應市場。主銷杭州、上海、營口、天津、北京、濟南等地,深受消費者喜愛。

1.品質(zhì)特征 平陽黃湯外形條索細緊,顯毫,色澤嫩黃,有光澤。內(nèi)質(zhì)香氣清高幽遠;湯色金黃明亮,滋味醇和回甘;葉底黃亮成朵。

2.采制方法(1)采摘標準 與要求黃湯采摘分2個標準:高級黃湯采1芽1~2葉初展,普通級黃湯采1芽2~3葉開展。采摘一般在清明前后10天采制完畢。明前采制高級黃湯,明后采制普通級黃湯。采回后攤放4~5小時,當天鮮葉,當天制完。

(2)加工技術(shù)①殺青 采用平鍋。鍋溫160℃左右,每鍋投葉量1~1.5千克,需要5~6分鐘。掌握多悶少抖的手法,使葉色變黃,殺透殺均,待葉質(zhì)柔軟、葉色暗綠時,即可滾炒揉捻。

②揉捻 降低鍋溫,在鍋中進行滾炒揉捻,至多數(shù)茶坯成條、減重50%~55%時出鍋。

③堆悶 將揉捻葉趁熱一層一層攤至竹匾上,厚約20厘米。上蓋白布,堆渥48~72小時,待葉色轉(zhuǎn)黃即可初烘。

④初烘 用焙籠烘焙。烘芯溫度80℃左右,每焙1.25千克,烘約15分鐘,至茶坯七成干下焙。

⑤悶烘 初烘葉攤晾后,將茶坯放入布袋內(nèi),每袋1~ 1.5千克,連袋放在烘籠上悶焙??刂撇枧鳒囟燃s30℃,烘3~4小時,達足干時出烘。

(六)海馬宮茶海馬官茶出產(chǎn)在貴州省大方縣老鷹巖腳下的海馬官鄉(xiāng),是貴州省的地方名茶。大方縣地處貴州西部。海馬宮鄉(xiāng)茶園三面臨山,一面臨河谷,茶園海拔1500米左右,年均氣溫13℃左右,年有效積溫1670℃,無霜期260天,年降水量1000~1200毫米,平均空氣相對濕度80%以上。山高霧濃,溪流縱橫,氣候溫和多濕,宜茶生長。加之地勢三面環(huán)山,形成一天然屏障,阻擋了部分寒冷空氣的侵襲;土壤成土母質(zhì)砂頁巖,風化后土質(zhì)肥沃疏松,pH值4.6~4.9,鉀、磷含量豐富,鉀含量高達127毫克/千克,茶樹生長茂密,茶葉品質(zhì)優(yōu)異。

1.品質(zhì)特征 海馬宮茶外形條索緊結(jié)卷曲,茸毛顯露,色澤黃潤。內(nèi)質(zhì)香氣高純,滋味醇和;湯色綠黃明亮;葉底嫩黃,勻整明亮。

2.采秘方法(1)采摘標準 與要求海馬官茶采摘標準:一級采1芽1葉初展,二級采1芽2葉,三級采1芽3葉。宜在清明至谷雨期間采摘。采摘的芽葉經(jīng)適當攤放后付制,當日采茶,當日加工。

(2)加工技術(shù)①殺青 在口徑35~50厘米的平底殺青鍋中進行。鍋溫140℃左右,每鍋投葉量0.7千克。抖、悶結(jié)合,待鮮葉發(fā)出清香、葉色變暗時出鍋,需時5~6分鐘。

②初揉 出鍋的殺青葉簸去焦末單片,即趁熱揉捻至成條。

③悶黃 將初揉葉捏成小團,堆放在竹盤之中壓緊,上蓋白布悶24小時,待茶色發(fā)黃形成一種特殊的香味時,即行復炒復揉。

④復炒 復揉降低鍋溫,將悶黃的茶坯放在鍋中翻炒并結(jié)合緊條,待茶條七八成干時,出鍋攤晾。

⑤烘干 用焙籠烘干,溫度50℃左右,烘約10小時,烘至足干即下烘包裝入庫。

責編: apple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