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包種茶

  包種茶是臺灣的特產(chǎn),是臺灣茶種的元老。關于“包種茶”的由來有多種說法,也有人說包種茶起源于中國福建。用青心烏龍種茶樹,采摘的茶菁制成的茶;而廣義的包種茶在臺灣指的是一種制造的方法。

  在臺灣的茶葉史中,包種茶無疑的位居長老地位,也因此各種名稱琳瑯滿目,除文山包種茶的正牌封號外,清茶或文山清茶是市面上的習慣稱呼,再加上它的外形是條索狀,所以學術單位也稱它是條形包種茶。

  呈條形的包種茶,外觀要求條索緊結呈自然卷曲,顏色墨綠鮮艷有光澤。內(nèi)質(zhì)則需有自然的花香、入口穿鼻一再而之,香氣高揚細長,有如空谷幽蘭。滋味甘滑鮮爽富活性,而湯色則需呈蜜綠至蜜黃之間,明亮清澈有油光。

  包種茶的故鄉(xiāng)在臺北縣坪林鄉(xiāng),那里也是最主要的生產(chǎn)地、集散地,所以多數(shù)人稱它坪林包種茶、坪林清茶。此外,還有很多地方看的到包種茶的蹤跡,產(chǎn)在石碇鄉(xiāng)的茶叫石碇文山包種茶,在新店的叫新店文山包種茶,在深坑的叫深坑文山包種茶,在汐止的叫白云茶或汐止文山包種茶,而在早期屬于文山堡的臺北市木柵、南港,則是分別叫木柵文山包種茶或南港包種茶。

  位于宜蘭縣的礁溪鄉(xiāng)、大同鄉(xiāng)、冬山鄉(xiāng)、羅東鎮(zhèn)、三星鄉(xiāng),則因為地理位置與坪林緊鄰,他們所產(chǎn)的茶,絕大部份做成包種茶,部份在坪林集散。

  狹義來說,包種茶是指用青心烏龍種茶樹,采摘的茶菁制成的茶;而廣義的包種茶在臺灣指的是一種制造的方法,不論是什么茶樹所采收的茶菁,只要按照包種茶的制造方法,成品都叫做包種茶。

  至于「包種茶」這個名稱的由來,則有好幾種說法,其一是相傳在過去包裝材料不發(fā)達時,要販售做好的茶葉,得將茶葉用方形的紙包起出售,而在包種茶區(qū)里,青心烏龍種所做出來的茶,不論是品質(zhì)或商品價值都是一等一,再加上茶區(qū)里的茶農(nóng)昵稱青心烏龍種為「種仔」,所以用方形的紙把「種仔」包起來就順理成章的叫做「包種」。

  也有人說包種茶的名稱起源于中國福建,因為在福建只要是半發(fā)酵茶就叫做烏龍茶,而名稱的區(qū)別在于茶樹種類的不同,如鐵觀音、本山、佛手、黃金桂、水仙等,用其它品牌做的茶全部叫色種,青心烏龍種在福建可被歸類為色種,由于有一些人寫字很潦草,有可能把「色」寫得很像「包」,所以「包種」茶很可能是「色種」的筆誤而來。

  第三種說法則因過去在福建武夷山做茶多采單叢采制,這種方法是將每一棵茶樹所采下來的茶箐分開來制作,由于每一棵茶所采收的數(shù)量很少,經(jīng)過萎凋揉捻等制造步驟后,進行烘焙時,因為數(shù)量少,必須使用各種不同顏色的布,把茶葉分別包好放在焙籠里焙干,久而久之各種不同顏色的布各代表不同品種,這也有可能是包種茶名稱的由來。

  目前臺灣生產(chǎn)包種茶的地方,是臺灣最古老的產(chǎn)茶區(qū),由于產(chǎn)茶歷史悠久,在這些地區(qū)里,不但保留了高超制茶技術,更是茶樹品種的寶庫,擁有許多珍貴的品種,如武夷、青心大冇、紅心烏龍、水仙、佛手、大葉烏龍、青心烏龍、梅占等。包種茶絕大部分以清茶面市,但也有焙成熟茶,焙成熟茶的包種茶,在坪林的茶行一般以「小種」的名稱販售。

  在過去交通不好的情況下,茶農(nóng)做好的包種茶,絕大部份交給中盤商,再由中盤商販售到各地,茶葉的價格則由中盤商掌控。中盤商會按照茶品的好壞,加上自己的好惡給予價錢,茶葉品級因而形成,包種茶區(qū)在同一產(chǎn)季同一品種因制造技術的優(yōu)劣,差價有時甚至可達十倍,這種特殊的情形是其它茶區(qū)所無法見到的。

  如果能夠清楚了解包種茶的品質(zhì),親自到產(chǎn)區(qū)里買茶不但物有所值,甚至可物超所值。因此只要對包種茶多下點功夫,將有很多機會買到又好又便宜的包種茶。 

責編: apple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