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貴州茶的古老歷史

       茶源于中國,在中國歷史上的不同時期,茶經歷了茶葉/祭品,茶葉/藥物,茶葉/飲品,茶葉/馬匹,茶葉/貢品的一組組對應關系,這些關系既展現了邊緣社會與中央王朝的羈縻牽制關系,也展現了王朝內部科層制結構中的上下級互動關系,因此對于研究中國的社會和歷史演變、族群關系等,茶葉是一種很好的切入視角。這幾年隨著國學的升溫,傳統(tǒng)文化的回歸,關于茶葉的各種大眾流行出版物固然鋪天蓋地,然而國內嚴肅的學術性研究卻并不多見。即便有,也主要是從茶學、養(yǎng)生、技術、茶藝等方面“就茶葉研究茶葉”,但若我們“跳出茶葉研究茶葉”,將視野聚焦于“中國西南”這一特定區(qū)域,則會發(fā)現發(fā)端于橫斷山脈的古茶樹對于研究西南地區(qū)復雜的族群關系、中央王朝與地方之間的互動過程,是恰到好處的物質媒介。

2010年前后,全國各大媒體上陸續(xù)報道了貴州花溪久安發(fā)現了一批古茶樹的新聞。茶葉專家們一般認為,茶樹樹齡超過100年的可稱為古茶樹。經過現場勘查后,發(fā)現久安鄉(xiāng)古茶樹大植株的樹齡在600年以上,大部分的樹齡在100—200年之間。這樣大規(guī)模的集中的古茶樹在貴州很少見,在黔中地區(qū)只有久安鄉(xiāng)。將貴州省置于中國茶葉的整體發(fā)展歷史中來看,筆者認為近年來在貴州花溪區(qū)久安鄉(xiāng)發(fā)現大批古茶樹并非偶然。我們可以從物質遺存、歷史文獻、自然環(huán)境和語言考古四個方面分別考察證明貴州茶的古老歷史。

1、從物質遺存來看

據我國老一輩茶葉專家考證,貴州是個古老茶區(qū)這一點已成為定論。野生大茶樹在黔北赤水河流域和黔西南沿南北盤江及紅水河各地多有發(fā)現,這就是黔北大茶樹(大茶)和黔南高樹茶(高腳茶),但其中也有許多是栽培型的或是栽培后拋荒的大茶樹。1980年,貴州省茶葉科研人員在晴隆縣和普安縣交界處發(fā)現了一枚茶籽化石,經中國科學院地化所和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鑒定,確認為四球茶籽化石,距今至少已有100萬年。是迄今為止地球上發(fā)現的最古老的茶籽化石。這一枚茶籽化石的發(fā)現,顯示了貴州的茶樹生長具有古老的歷史。從物質流通的角度來看,發(fā)現這一批古茶樹的貴陽花溪區(qū)久安鄉(xiāng)至今尚留存著古驛道,久安曾經是上云南下四川的交通要道之一。在黔中的很多地方,至今還保留著很多古道的,而世人大多知道“茶馬古道”、“蜀道”、“絲綢之路”等概念,對于貴州境內的這些古驛道卻鮮有人知。但近日也有專家提出了“古苗疆走廊”的概念。 從地域空間上看,“古苗疆走廊”指的是明代以后正式開辟的古驛道。驛道全長2600里,貴州境內約1180里,是元明到晚清時期數百年來維系西南與中原政治、經濟和文化聯系的大動脈。其沿線及周邊地域的各民族互動頻繁,留下了厚重而多樣的歷史文化積淀。

2、從史料記載來看

漢代,貴州綠茶已經成為有名的土特產品,并出現了茶樹種植園的記載。晉朝傅撰在《七誨》中,記載了當時八種珍貴的特產,“浦桃、宛柰、齊柿、燕栗、峘陽黃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極石蜜 ”。其中的“南中茶子”就是指今天黔滇一帶所產之茶。作為古代地理名詞,南中相當于現在的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貴州三省。三國以蜀漢為根據地,故指巴蜀以南之地為南中。這一句說南中產茶子,自然也就產茶。據莊晚芳的解釋:“當時種茶樹,要到南中去選取茶子,這是可信的。當時茶樹種植未廣,而南中這一廣大地區(qū)是茶樹起源地,茶品好。”這說明,當時貴州的濮人制作的茶,已成為有名的土特產品?!妒酚?bull;貨殖列傳》也記載了漢武帝時,巴蜀的茶葉被運到甘肅武都出售。當時的巴郡包括今貴州境的道真、務川、德江、習水等縣。此外,在《貴州古代史》一書中,多處記載了濮苗民族將烹煮技術運用于茶葉加工之中,不僅如此,他們還逐漸形成了“以茶代酒”的習俗,使飲茶成為了古黔人民普遍的待客之道?!顿F州古代史》中有這樣一段概述:“在夜郎市場上,除了僰僮、笮馬、髦牛之外,還有構醬、荼、蜜、雌黃、丹砂等商品,商業(yè)較發(fā)達,市場是相當繁榮的。”當地人自擂茶、油茶的制作中,將飲茶與吃茶結合起來,變飲茶為喝油茶、吃擂茶,既養(yǎng)生又治病,很快在少數民族地區(qū)形成風尚?!度A陽國志•南中志》云:“平夷縣,郡治,有?津、安樂水。山出茶、蜜。”唐蒙在經過夜郎去南越的路上,曾看到路途有構醬和荼蜜作為農副產品在市場上出售??梢姶藭r的古黔濮苗民族,已經把蒸煮枝術運用到了茶葉加工上。

貴州綠茶的優(yōu)異品質,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為茶圣陸羽所發(fā)現,陸羽在《茶經》中記述:茶在“黔中生思州、播州、費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極佳。”這里說的思州、播州、費州、夷州,對照今天地理位置,歷來注釋,雖各有出入,但有一點是一致的,即都是今天貴州省所屬地域。所轄范圍,如果加上羈糜地域,則應包括今貴州省的大部分地區(qū)。也就是說,貴州大部分地區(qū)都已能生產“其味極佳”的茶產品。“其味極佳”的評價是相當高的,不是較好,而是極好,即特別優(yōu)異的意思。應該說,這是對貴州綠茶最高份量的評價。此外,宋代著名文人黃庭堅(1045~1105)在貴州游玩品飲名茶都濡月兔后,曾作一首茶詞如下:

阮郎歸•茶詞

黔中桃李可尋芳。摘茶人自忙。月團犀腌斗圓方。研膏入焙香。

青箬裹,絳紗囊。品高聞外江。酒闌傳碗舞紅裳。都濡春味長。

黃庭堅這闕詞是贊美貴州當時的名茶都濡月兔。都濡是唐代貴州境內的一個縣名,在今天務川縣內。這里的高茶屬于原始種,茶葉品質優(yōu)異。黃庭堅贊美都濡茶“品高”、“春味長”和“焙香”,可以說很好地概括了都濡茶的特點。

3、從自然環(huán)境來看

中國西南部的云貴高原、西雙版納地區(qū)是世界公認的茶葉原產地。貴州古茶與其得天獨厚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有關。茶葉的生長與空氣、溫度、光照、土壤等因素密切相關,貴州是國內唯一兼具“低緯度、高海拔、寡日照”條件的原生態(tài)茶區(qū)。海拔較高,氣壓也就較低,極有立于茶葉芳香的形成。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使茶葉生長茂盛的最主要條件,在于常年有均勻充沛的雨水,尤以采摘前的時期最為重要。不然茶樹柔弱,易受病蟲侵害。雨量每年至少在80-90英寸,不宜有長期的干旱。貴州大部分地區(qū)四季常常云霧彌漫,適合茶樹的耐陰習性。貴州土壤主要為酸性,質地疏松,排水性好,并有20多個縣的土壤富含硒、鋅、思等微量元素。貴陽花溪區(qū)久安鄉(xiāng)地處啊哈水庫上游(全鄉(xiāng)屬啊哈水庫流域一、二類保護區(qū)),海拔在1090—1402米之間,正適宜“高山云霧茶”。80﹪的土壤為硅鋁黃壤,茶樹是一種耐鋁性的作物,鋁有促進茶樹生長的作用。氣候上,屬于亞熱帶季風溫潤區(qū),年平均氣溫13.6℃,年降雨量為1000—1100毫米。種種自然環(huán)境條件都及其適宜優(yōu)質茶樹的生長。

4、從語言學的知識考古的角度來看

貴州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少數民族地區(qū),我們還可以從民族語言文字的角度考察貴州的一些世居少數民族“茶”的稱呼。“茶”在“唐代以前通稱茶,還有其他種種名稱。……茗、苦茶、皋蘆等。”由此可見,“茶”的名稱有一個逐漸發(fā)展和演變的過程。在古代漢語中表明茶字含義的多個漢字,與貴州山地今少數民族方言有關聯。荼、苦荼、檟、蔎、荈、詫、茗、皋蘆、鍋蘆等古代代表茶的漢字,中外學者認為與貴州山地少數民族的方言有關。貴州苗族的茶字方言有幾種發(fā)音:西部高寒山區(qū)織金平橋苗族稱茶為“阿沱”;黔西南州貞豐縣坡柳苗族稱茶為“將”;安順苗族稱茶為“及”;黔南貴定、龍里、惠水三縣交界處苗嶺主峰云霧山地哈爬苗稱茶為“幾”;遵義地區(qū)湄潭矛坪山地部分苗族稱茶為“刷”。其他民族也如此。如黔南布依族叫茶為“荈”、“改”之音;黔西南州貞豐布依族稱茶為“殺”。黔東南州黎平侗族稱茶為“謝”,安順仲家稱茶為“者”。盤縣老廠彝家稱茶為“爬拖”。日本著名茶學專家橋本實在近著《茶樹的起源》中寫道:“居住在湖南、貴州山地的少數民族土家族,其發(fā)音為‘tujia’,與中國茶的古字“荼”、“檟”的發(fā)音相近,似可以認為中國茶的發(fā)源地在這一帶。”可見,貴州少數民族,當時的濮苗民族,是最先利用茶的先民,他們曾經為中國和世界茶葉的發(fā)展,做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

責編: 語笑嫣然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