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wǎng):茶包是怎么發(fā)明的?

  傳說沏茶可以追溯到大約公元前2737年,神農(nóng)氏將茶葉放入水中煮沸。雖然現(xiàn)在沒有確鑿證據(jù)證明茶葉是通過這種方式發(fā)現(xiàn)的,但已有的證據(jù)表明沏茶確實是起源于中國,當時被當做靈丹妙藥。商朝(公元前1600年至1046年)出現(xiàn)了第一份有關茶的文獻資料。到了公元3世紀的秦朝,野茶樹茶已經(jīng)成為相當流行的飲品。從那時起一直到20世紀初,人們泡茶使用的方法基本就沒變過,然而,這一切都在1901年發(fā)生了變化。
 
  與普遍流行的觀點不同,茶包并不是茶葉商人托馬斯·蘇利文(ThomasSullivan)在1908年發(fā)明的。雖然他那一年確實獨立制作了一種茶包,但他比來自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的羅伯塔·勞森(RobertaC.Lawson)和瑪麗·莫拉倫(MaryMolaren)晚了7年。
 
  1901年8月26日,這兩名無畏的女士為這個在當時稱得上獨特的茶包申請了專利,這個茶包和現(xiàn)代茶包非常地相似。她們發(fā)現(xiàn)了幾千年來泡茶時一直存在的一個問題,用她們的話說那就是每次必須得泡一壺。
 
  每次泡茶時需要使用不少茶葉來泡出足夠量的茶水,如果不馬上喝掉,茶水很快就會變得不新鮮,也就不好喝了。因此許多大分量的茶水因為沒有被及時飲用而不得不被扔掉,造成很大的浪費。
 
  因此,她們發(fā)明了網(wǎng)織棉布袋。“把它折疊起來并且在縫合邊界處形成一個口袋形狀,在其開端口有個袋蓋。上端的袋蓋折起來遮住布袋的上端,使其密閉。”
 
  在這個密閉的網(wǎng)織棉布袋中放入少量的茶葉,將袋放入杯中,并加入水,這樣泡出茶新鮮又可以馬上享用。這種方法只需一杯茶所需的茶葉,就可泡出一杯新鮮香醇的茶。
 
  因此,她們用一個棉網(wǎng)袋裝著少量茶葉,可以直接放入杯子,泡出的一杯茶可以馬上享用。大約兩年后,她們在1903年3月24日獲得了專利。
 
  大約2年后,她們在1903年3月24日獲得了專利。不過,她們似乎并沒有成功將發(fā)明投入市場,至少其規(guī)模不足以記入歷史資料。
 
  接下來才是托馬斯·蘇利文的故事了。蘇利文是紐約的一名茶葉進口商人,他被認為無意間在1908年發(fā)明了茶包。據(jù)說蘇利文起初為吸引顧客購買他的茶葉,他回會用絲綢布袋裝各種茶葉送給顧客。
 
  更意外的是,收到他茶袋的一些顧客并沒有將茶葉倒出來按正常方式煮茶,而是直接將其泡在了水里,茶包也就這樣意外的出現(xiàn)了。跟上文提到的勞森和莫倫達的發(fā)明一樣,這個茶袋讓人們泡一杯茶,而不是一整壺茶,而且使泡完茶后的清理變得更加簡單——只要丟掉茶袋就好,不需要從壺、過濾器和浸煮器中清理茶葉。
 
  這個小銷售手段開始奏效,訂單也接踵而來。最初蘇利文在標準容器中裝滿散茶,早前拿袋子當做浸煮器的顧客們提出抱怨,不久后蘇利文便再次用小包來裝茶葉。
 
  然而,絲綢布袋不符合散茶的理想浸泡標準,且絲綢包材質較昂貴、孔眼太密。因此他用紗布袋來代替絲綢布袋,而且為了更好的浸泡,他在其中裝入了用茶葉加工成的茶葉末。蘇利文開始大量出售他的小發(fā)明,茶包也逐漸成為家中必需品。
 
  蘇利文故事的真實性很難考證。但是確實有一名叫做托馬斯·蘇利文的商人促進了茶葉放在一次性茶包的銷售(也有為大茶壺設計的大茶包)。雖然少有文獻證據(jù)來支撐這個流傳甚廣的故事。
 
  無論如何,我們明確早期商業(yè)茶包沒有羅伯塔·勞森和瑪麗·莫倫達的設計好。除了后來茶包加了一條繩子來方便將茶包在完全浸泡完后從熱水中拿出來。早期的茶包經(jīng)常使用膠水來將茶葉密封其中而不是折疊縫起來。膠水和茶葉一起浸泡極大地影響了茶的味道,早期使用的各種各樣的纖維也影響了茶味。
 
  盡管很多公司的早期設計不能泡出理想的茶水,但使用方便蓋過了缺點。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很多國家發(fā)放茶包給士兵作為軍糧。這為20世紀20年代茶包使用大幅增長做出了部分貢獻。
 
  然而,在美國人快速接受茶包時,英國對于這個發(fā)明嗤之以鼻且持懷疑態(tài)度。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缺少茶包的原料也使得茶包在英國不受歡迎。除了方便以外,如今的茶包在減少對茶味道的影響上已經(jīng)做的相當完美了。
 
  然而,到了20世紀50年代茶包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此時讓家務變得簡單的產(chǎn)品風行。茶包變得流行起來,首次在英國受到追捧。
 
  到了50年代末,茶包在英國已經(jīng)占有3%的市場,并開始緩慢而穩(wěn)定的增長,到2008年茶包占據(jù)了96%的的英國茶葉市場,比同一時期的美國還要高。
責編: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