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歷史和茶史什么

  茶是什么這個話題很少有人追問究竟,茶的來歷也一樣,對茶的歷史知道多少,什么是茶,茶又有何深奧的秘密,茶是什么我們應(yīng)該追究。茶泛指可用于泡茶的常綠灌木茶樹的葉子,以及用這些葉子泡制的飲料,后來引申為所有用植物花、葉、種子、根泡制的草本茶,如“菊花茶”等;用各種藥材泡制的“涼茶”等,在中國文學(xué)中亦稱雷芽。有些國家亦有以水果及香草等其它植物葉而泡出的茶,如“水果茶”。

  茶的名稱的由來

  “茶”字出于《爾雅?釋木》:“槚,苦荼(即后來的“茶”字)也。”。茶的古稱還有荼、詫、茗等。

  由于中國各地方言對“茶”的發(fā)音不盡相同,中國向世界各國傳播茶文化時的叫法也不同,大抵有兩種。比較早從中國傳入茶的國家語言依照漢語比較普遍的發(fā)音叫“cha”,如阿拉伯、土耳其、印度、俄羅斯及其附近的斯拉夫各國,以及比較早和阿拉伯接觸的希臘和葡萄牙。俄語和印度語更叫“茶葉”(чай、chai);而后來由于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先后占據(jù)臺灣,從閩南方言中知道茶叫“te”,所以后來了解茶的西歐國家將茶稱為te,尤其是相距很近,互相之間完全可以用自己語言交談沒有問題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對茶的名稱卻完全不同。

  茶的漢字歷史

  “茶”字主要在中唐以后被普遍使用,此前多使用“荼”(tú/ㄊㄨˊ)字。“荼”是由表示草本植物的草字頭和表示“苦味”的“余”字組成,本來指的是苦味的植物苦菜(齒緣苦荬菜,Ixerisdentata)。茶從原產(chǎn)地云南地區(qū)往四川、江南以及長江流域傳播,推定當(dāng)時使用“荼”字并配以“dia/ㄉㄧㄚ”或“tia/ㄊㄧㄚ”的發(fā)音(反切為:澄麻切)。一般認(rèn)為,在陸羽所著的《茶經(jīng)》中,將“荼”字減少1畫以示區(qū)別?!恫杞?jīng)》中多使用“茶”、“槚”(jiǎ/ㄐㄧㄚˇ)、“蔎”(shè/ㄕㄜˋ)、“茗”(míng/ㄇㄧㄥˊ)、“荈”(chuǎn/ㄔㄨㄢˇ)這5種名稱,不過,其他的借用字也存在,一共加起來的話有10種以上的字被使用。關(guān)于“茗”字,現(xiàn)代漢語對茶也有“茗”的稱呼,比如“茗茶”這個詞。

  中國自古有神農(nóng)發(fā)現(xiàn)茶葉的傳說,成書于前公元2世紀(jì)《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記載:“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相傳神農(nóng)嘗百草后感到不適,躺于樹下。見到一種開白花的植物,便摘下嫩葉咀嚼而治好。到殷周時,茶不僅用作藥物,而且開始成為飲料,因此后人便開始喝茶的習(xí)慣。成書于公元前8世紀(jì)的《詩經(jīng)》中亦有“誰謂茶苦,其甘如薺”。據(jù)陸羽《茶經(jīng)》有“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nóng)氏,聞于魯周公。”的記載。才外在浙江余姚田螺山遺址還出土了公元前4000年的古茶樹。

  黑色茶壺中國俗語中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亦都表明茶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性。在古中國和平盛世的時候,茶也開始成為了文人雅士們的其中一個消遣,和“琴棋書畫詩酒”并列。

  歷史上對茶的分類

  能制作茶的只有茶樹春季發(fā)出的嫩芽,中國的茶葉品質(zhì)最好的在每年4月上旬的清明以前采摘,稱為“明前茶”,只是剛抽出尚未打開的嫩芽尖,叫做“蓮心”,因?yàn)楹茌p,所以產(chǎn)量低,價格也昂貴;在清明以后至4月下旬谷雨以前采摘的茶,為“雨前茶”,已經(jīng)打開一片嫩葉和抽出的另一個新芽,叫“旗槍”,形狀類似一支槍和一面旗;谷雨以后至5月上旬立夏以前采摘的茶叫“三春茶”,由于有兩面小葉和中間一個嫩芽,所以叫“雀舌”;立夏以后一個月內(nèi)采摘的茶質(zhì)量較差,是“四春茶”也叫“梗片”,一般用于制作較低級的加工茶。再以后茶葉老化,不能用于制作飲用茶。

  相信到這里,對于茶的歷史,茶是什么這樣的問題已經(jīng)很明了,什么是茶,已盡顯文中。我們每個愛茶的人都應(yīng)該知道茶來歷這個基本的知識。

 

責(zé)編: 米渣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