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烏龍,一板一眼或懶人極簡


  常常感慨,與其說我們賦予茶葉生態(tài)的價值,不如說茶葉滋養(yǎng)我們生命的意義。風花雪月,悲歡離合,茶見證了世間的炎涼。老樹年年綠,新茶年年喝,我們不是在喝茶中迎來,就是在喝茶中送往。
 
  青茶,又叫作烏龍茶,屬半發(fā)酵茶,因成茶色澤青褐而名青茶。
 
  烏龍茶源自福建,始于唐興于宋,所謂龍團、鳳餅就是宋代閩北的北苑貢茶。然那時的茶是團餅茶粉的烹煮和點注,散茶的沖泡明代才開始。因此烏龍茶的制作學界認為開始于明代中期,經過曬青、搖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工序完成。而閩南的《安溪縣志》則記載烏龍茶發(fā)明于清雍正年間。
 
  至于烏龍之名是因早期散茶貌似烏龍,或如紅茶般似烏龍的說法,還真有些烏龍。
 
  烏龍茶的主產區(qū)除福建外,還有廣東與臺灣,其中閩北有武夷的巖茶,如大紅袍、鐵羅漢、水仙等。閩南有安溪的鐵觀音、黃金桂等。還有佛手、毛蟹、本山、奇蘭、梅占、肉桂等等。廣東有潮州的鳳凰單樅、鳳凰水仙等。臺灣有文山包種、凍頂烏龍、高山烏龍、白毫烏龍等。不同的產地、品種和加工方法,讓烏龍茶各自具有獨特的韻味。
 
  除了豐富的保健功效和作用,烏龍茶還是一種天然的瘦身飲品。
 
  泡好烏龍茶,首要水溫,可根據發(fā)酵、揉捻、烘焙程度的不同,以80、90、100度的來變化對待。而對于把第一泡茶湯倒掉的洗茶說法,我覺得完全是見茶行事,絕非必須。然后以高沖低斟為宜,也就是沖水以高位入壺,邊注邊打圈,以使茶葉受熱平均。斟湯以低位出壺,貼近勻杯邊入湯,以免香氣散失,分盞時也同樣如此。
 
  我習慣以朱泥小壺來泡烏龍,水依然是山泉,盞則以外紫砂內白釉,既可賞湯映色又可賞氣掛香。色麗香濃,琥珀般的茶湯金黃透亮,花香、果香、蜜香眾香沁人。我還是沒有領聞香套杯的情,懶人極簡,僅以一款長形小盞來承湯攏氣。甘醇的滋味過后,馥留杯底,再配上臺灣的綠豆糕,清瀝細致遭遇冰酥粉潤,絕妙。
 
  朋友解致璋善茶事,與她喝烏龍如沐詞曲,那份清雅好似走進林泉高致的畫卷。
 
  這是我一年四季喝得最多的茶,性情樹葉,彌漫著春華秋實的記憶。
 
  有朋自遠方來,一壺烏龍讓老故事平添出幾分新趣味。似生又熟的活與欲揚先抑的靈,真可以清心,天地為鑒。
 
責編: 語笑嫣然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