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茶

  老人茶

  泡茶,看似輕松,放茶置水、沖泡、倒出,幾個連續(xù)動作就完成了。那么這有五千年文化積淀的茶道果真如此“簡單”嗎?當然不是,不然怎會將壺器說成“老人茶器”呢?

  “老人茶”一詞是流行于臺灣各界的對品茗的印象,原本富有文人氣息的優(yōu)雅品茗活動,卻被“污名化”。從明清傳世的文人品茶模式來看,這一族群的茶器、泡茶模式雖典雅精致,卻很難做到雅俗共賞。而相對流行于民間的泡茶模式,像宜興泡法、詔安泡法都具有儀式典范功能。為泡茶的不同方法命名雖是形式,卻也有其特定的含義。“功夫茶”指的是泡茶要有功夫才能泡出好茶,一語雙關。比起不接觸茶的人,以為用泥壺泡茶就是“老人茶”,是有段認知差距的。

  因茶種不同,或是個人品味輕重互異,茶湯的滋味也會變化迥異:或是上揚飄送,或是沉潛聚韻。

  同一泡茶,用同一把壺,注水急緩,出水快慢,都會表現(xiàn)出令人驚奇的差異?;蛟S這其間少許的變化只會在入口后,才能在品飲者味蕾間流瀉出來,很難說清楚。中國人喜歡自成一家,缺乏統(tǒng)籌、記錄、歸納、整理,自難凝聚公信力。

  滋味在口中,感受在心中的抽象概念,于茶、于湯的滋味,很難快速聚焦。

  對照西方紅酒機制:酒廠設有嚴格品管和量控,加上公信力強的酒標和瓶裝,以及全世界公認的年份標準,造就了酒價行情和年份品質(zhì)的漲跌起落。

  紅酒機制的成功之處在于具有公信力,茶的品飲卻是各說各話。我以酒的例子作鏡:酒器的說服力。勃艮第酒強調(diào)香氣,于是出現(xiàn)了杯口開敞的專用酒杯;波爾多酒利用酒杯內(nèi)縮,來保住酒的韻道。

  如此以酒養(yǎng)器的共生關系,使得紅酒衍生的產(chǎn)業(yè)更加蓬勃了。反觀茶器,除壺具的各種造型外,就材質(zhì)又分朱泥壺、紫砂壺等,“百花齊放”,多是各據(jù)一方,各說自己的茶器最好。

  最要不得的是用價錢作為衡量能否泡得好茶的標準。很少有人說得清楚喝茶杯器的重要性。例如,一人杯是多大最好?是200毫升,還是50毫升?

  看似雜亂卻各有主張的茶的世界里,其實還是有一個明顯的共同點的,那就是:喜茶者的心田里,永遠愛著茶!

  酒與茶的不同境遇源于東西方文化特質(zhì)的不同,紅酒可以永續(xù)經(jīng)營,叫出品牌,創(chuàng)出累積的文化資本;茶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卻難說得清楚。叫“功夫茶”或是“老人茶”,都指同一件事,卻有不同的社會認同感。我認為正名不正名不重要,嘻哈看待,重要的是泡茶不能馬虎,得細心選水、擇器,更得注意與茶對話。

  因茶的學名與俗稱有異,加上茶商的封號,使得茶的名稱過于多樣化,茶農(nóng)也加入買賣,連商家都難以將茶準確分類。

  我想,這種看似雜亂的現(xiàn)象,讓喜歡茶葉的人產(chǎn)生了一種撥云見日的執(zhí)著期待,從而,讓喜茶者更愛茶!來自池宗憲的《我的第一本泡茶專書》

責編: ahao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