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韻之人生

  茶,清婉淡雅,簡約樸素,色碧有如春霞,味醇好似幽蘭。以馨香而忘憂,以清淡而恬適。在閑適中品一杯清香繚繞的茶,享盡世間平淡的韻味,個中蘊(yùn)含著的閑情詩意,人生況味,那種靜雅悠閑,率樸自然,恬適愉悅的韻味,非是極言不能盡之矣!

  自古至今,許多文人雅士,追求人生的至極境界,琴棋書畫煙酒茶,茶以其“和”、“靜”、“怡”、“真”的精神內(nèi)含備受國人推崇。茶味,品出了國人自然謙和,淡雅生命的人生真諦;茶,品出了國人追求“天人合一”,無為無我的至高境界。茶即是心,茶即是人,茶即是國人之人生真諦。

  品茶須“和”。“和”,源自《周易》“保合太和”之意,世間萬物為陰陽所化,以五行相生相克而趨為和諧平衡為大道,即茶之中和。茶的“和”,為儒、道、佛各家所尊崇。儒家的中庸之道即為茶之“和”,講究適可而止,食不求飽,居不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學(xué)而篇》)。親和自然,“釣而不網(wǎng),弋而不射宿。”親和他人,“禮之用,和為貴”(《學(xué)而篇》)。道家的“天人合一”、“知和曰常”即是茶之“和”。老子認(rèn)為:“萬物負(fù)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圣人法天順地,不拘于俗,不誘于人,故貴在守和。”即是講陰陽相和而生萬物,陰陽和諧是天地萬物的根本,尊崇親和自然,追求“天人合一”,“至清導(dǎo)和”的理念。佛教在傳入中土之后,漸與中土文化相融合,帶上了強(qiáng)烈的中原文化色彩。佛家以提倡修行“中道妙理”為“和”之理念。在《雜阿含經(jīng)·九卷》中引用佛佗的話說:“汝當(dāng)平等修習(xí)攝受,莫著,莫放逸。”在《無量經(jīng)》中佛佗告誡人們要和誠處世:“父子兄弟夫婦,家室內(nèi)外親屬,當(dāng)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這就是中和的哲學(xué)理念。國人品茶,一個“和”字,道出了中國人追求的人生的至高境界。與那些好戰(zhàn)耆武的民族相比,國人可謂是一個謙謙君子矣!

  品茶須“靜”。“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fù)。夫物蕓蕓,各復(fù)歸于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fù)命。”(老子語)“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zhǔn),大匠取法焉。水靜伏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莊子語)“靜”是道家的清靜無為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品茶,品的是一個靜字,在靜中明心見性,在靜中證道悟道,在靜中求真求實(shí),在靜中養(yǎng)性,塑造自我的人格自尊。中國古代士代夫們對品茶須“靜”多有論述。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寫道:“茶之為物……沖淡閑潔,韻高致靜。”于鵠《贈李太守》詩云:“搗茶書院靜,講《易》藥堂春。”徐禎卿在《秋夜試茶》詩中說道:“靜院涼生冷燭花,風(fēng)吹翠竹月光華。悶來無伴傾云液,銅葉閑嘗紫筍茶。”茶人追求的至“靜”之境,當(dāng)是心靜與自然景觀相融合的靜。如蘇東坡在《汲江煎茶》詩中寫道:“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汲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甕,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fēng)忽作瀉時聲;枯腸未易禁三碗,臥聽山城長短更。”在這自然景觀寧靜一片的氛圍里,詩人達(dá)到了身心的寧靜,當(dāng)清馨的茶香彌漫四圍,浸潤著詩人的靈與肉,那種空明、恬靜,閑適的感覺,讓詩人進(jìn)入了所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品茶得“怡”。“怡”指的是身心的愉悅。品茶是一件雅俗共賞的樂事,與茶為伍的是琴棋書畫煙酒詩,吟月賦風(fēng),把酒言歡,賞花作畫,對弈撫琴,無不可與茶共一體。對權(quán)貴階層品茶重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權(quán)勢,夸示富貴,附庸風(fēng)雅;文人雅士品茶重其韻味,追求的是精神的愉悅,意在托物言志,激揚(yáng)文思,交朋結(jié)友;對道佛之流品茶則重其德,意在參禪求道,成佛成仙。對平民百姓而言,品茶則品其味,意在去腥除膩,滌煩解渴,享樂人生。但無論何種階層,在其品茶過程中都能達(dá)到“怡情悅性”,獲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愜意、舒適。

  品茶求“真”。道家講究“抱樸含真”,“返璞歸真”。莊子有言:“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貴真,不拘于俗”(《莊子·漁文》)。品茶品的不僅是茶本身的,形式上的真,更是茶道上的,精神上的真。品茶,要品出修身養(yǎng)性,品出真誠求實(shí),品出心與自然同道,茶貴為真,人貴于誠,天人共真,循規(guī)大道。品茶的求真,就要達(dá)到像陶潛的《飲酒》詩描述的境界:“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yuǎn)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責(zé)編: isundust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