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茗瀹荈歌且吟(中)

  文/張菁

  除了李白,唐代有很多名噪史冊的大詩人留下了飲茶詠茶的名詩名篇。如王維的《酬黎居士淅川作》、韋應(yīng)物的《喜園中茶生》、杜甫的《重過何氏五首》、《巳上人茅齋》等等。白居易的《山泉煎茶有懷》: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寥寥幾字,畫出煎茶雅景,而他的另一首茶詩《琴茶》中的“琴里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更是被喻為名句,常被后世茶人引用。

  此外,唐人元稹的著名寶塔詩《茶》亦是流傳后世的佳作,全詩用遞進(jìn)的形式說明了茶的形態(tài)、愛好人群、制法、煎飲法,以及何時品飲最佳,由物理屬性至精神境界,如同一幅幅畫卷展開,引人入勝地將讀者優(yōu)雅地帶入一個個茶香四溢的圖畫。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zhuǎn)曲塵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后豈堪夸。唯知高潔鴻漸茶

  茶圣陸羽是一位茶人,也是一位詩人。他所撰寫的《茶經(jīng)》僅7000余字,仔細(xì)記載了唐時茶事風(fēng)貌。他的詩歌,見于《全唐詩》的有兩首:

  《會稽東小山》

  月色寒潮入剡溪,

  青猿叫斷綠林西。

  昔人已逐東流去,

  空見年年江草齊。

  《六羨歌》

  不羨黃金罍;

  不羨白玉杯;

  不羨朝入??;

  不羨暮入臺;

  千羨萬羨西江水,

  曾向竟陵城下來。

  其中的《六羨歌》雖只字未提“茶”,卻稱得上一首茶詩,陸羽之所以在茶中稱圣,與他高貴的精神追求與率真的品性不無關(guān)系。陸羽是一個棄嬰,自小被寺主智積收養(yǎng),在寺廟中做苦工長大,卻不愿接受寺院的安排被剃度、做僧人。作為生活在唐代的、有才華且杰出的人,被權(quán)貴們欣賞甚至還做過官,陸羽從不與緋聞結(jié)緣——他只愛茶。與命運(yùn)抗?fàn)?,做一個自由的人,就是陸羽用畢生為《茶經(jīng)》所注的解。這首《六羨歌》,通詩平平淡淡,只說不羨富貴榮華,不羨名利權(quán)柄,只羨那西江水,曾流淌過那兒時的故鄉(xiāng)。竟陵城外流淌的西江水,在世人眼中,這是多么不值一提、不重要的事,而陸羽卻認(rèn)為這比榮華富貴重要的多,這恰驗證了他自己所說的“茶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保持性情的高潔,才能得到茶中真味,至味。

  茶僧皎然詩僧皎然

  僧皎然,俗姓謝,字清晝,據(jù)說是晉代詩人謝靈運(yùn)十世孫,出身儒學(xué)世家,終年醉心道教仙術(shù),終皈依佛門。精茶、詩、佛,著有總結(jié)詩歌理論的《詩式》五卷、《評論》五卷、《詩議》一卷。這些書籍皆為詩歌創(chuàng)作范式之討論,是中國詩歌理論史上不可忽視的重要著作。除了詩歌理論,皎然最大的成就恐怕就是成為茶圣陸羽的朋友,并在茶事上對陸羽產(chǎn)生深遠(yuǎn)的影響。

  熟悉茶史的人,都熟悉皎然和他的茶詩。作為一個創(chuàng)作頗豐的詩人,皎然留下了大量與茶有關(guān)的詩作,其中比較著名的有以下幾首:

  《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

  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

  《對陸迅飲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

  喜見幽人會,初開野客茶。日成東井葉,露采北山芽。

  文火香偏勝,寒泉味轉(zhuǎn)嘉。投鐺涌作沫,著碗聚生花。

  稍與禪經(jīng)近,聊將睡網(wǎng)賒。知君在天目,此意日無涯。

  《訪陸處士羽》

  太湖東西路,吳主古山前。所思不可見,歸鴻自翩翩。

  何山賞春茗,何處弄春泉。莫是滄浪子,悠悠一釣船。

  皎然的茶詩,大半都是與陸羽飲茶或?qū)ぴL陸羽飲茶所得。而奠定其在茶史地位的卻是一首《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cè)餄{。

  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這首茶詩之所以被茶人所稱道,是因為其中“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一句,在這里,“茶道”被首次提出。讓我們來從頭看這首詩,這首“飲茶歌”是寫給詩人的好友崔石的,“誚”在這里并無貶義。起首詩人描寫茶的由來以及烹制的過程,然后是飲茶的感受,這個感受有3層遞進(jìn)的關(guān)系。一、滌昏寐:佛教禪宗有飲茶的慣例,飲茶可以怯除睡魔、解除昏沉,有助于對治禪病,而且茶的醒神功能可以助禪思;二、清我神:再次品飲,那些妄想和無明(見注)就像被小雨輕輕平息的灰塵;三、得道:道,是中國人古來所追求的終極真理,《道德經(jīng)》開篇便寫:道可道,非常道。在老子看來,道不可言說,勉強(qiáng)稱之為“道”,它具有衍生萬物、道在萬物中等特性。而《易經(jīng)》系辭中提出“一陰一陽謂之道”、“天之道,曰陰與陽”。在另一部經(jīng)典《黃帝四經(jīng)·道原》中則說:“是故上道高而不可察也,深而不可則(且)也。顯明弗能為名,廣大弗能為刑(形),獨(dú)立不偶,萬物莫之能令。”可見“道”是世間至大、至極、至統(tǒng)攝一切的法則,而皎然在詩中說“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意指大道也在燒水焙茶、瀹茗品飲的過程中,就在一飲滌昏寐,再飲清我神之后,茶與道并不相離。這一指出是具有很高的境界和意義的。在禪宗的記載中,從諗禪師曾向其師南泉普愿問“道”,師云:平常心是。從諗問:還可趣向否?師云:擬向既乖(下略)。皎然茶詩里所說的三飲便得道的境界,也許就是以本心印證天地自然的過程。

  另外,在這首詩中,值得注意又往往被人忽視的,是全詩的最后一句: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這句詩用現(xiàn)代的話解說:那么誰又知道茶之一事能夠保全你的天然純真的赤子之心呢?唯有古代的仙人丹丘子得到此道,并從中得到益處?。≈档米⒁獾氖?,此處的“茶道”之“道”,與之前的“三飲便得道”之“道”并非同一。此處講的茶道,乃是用茶、烹茶、飲茶之道。丹丘子,是傳說中彭祖的學(xué)生丹丘子黃山君,因為喝茶羽化成仙,這在北朝時,南陶弘景的《雜錄》里可以得到佐證:“苦荼,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

  所以,皎然的這首茶詩不僅指出“道”在茶中,更指出了方法論:怎樣保全你的天真的本性呢?怎樣保全你的赤子之心呢?那就去追尋茶事吧。同時,這個得“道”之路也是有次第的,亦需要每一個求“道”之人付出真實的努力和勇氣。

 ?。ㄗⅲ簾o明。梵語Avidyā,巴利語avijjā。是煩惱的別稱,又作無明支,為十二因緣之首,一切苦之根源。不如實知見之意;即闇昧事物,不通達(dá)真理與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狀態(tài)。亦即不達(dá)、不解、不了,而以愚癡為其自相。泛指無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認(rèn)識。) 

責(zé)編: isundust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