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在朝鮮的傳達

  據(jù)新羅《三國史》記載,新羅國27代善德女王(公元632年)年代,有位留唐的韓國和尚帶回茶籽,種于韓國河東郡雙溪寺,此為中國茶傳入朝鮮國的最早記載。
  朝鮮半島在四世紀至七世紀中葉,是高句麗、百濟和新羅三國鼎立年代,據(jù)傳六世紀中葉,已有植茶,其茶種是由華嚴宗智異禪師在朝鮮建華嚴寺時傳入至7世紀初喝茶之風已扁及全朝鮮。后來,新羅在唐朝的協(xié)助下,逐步一致了全國。
  在南北朝和隋唐時期,中國與濟、新羅的交游比擬頻頻,經(jīng)濟和文明的溝通聯(lián)系也比擬接近。特別是新羅,在唐朝有通使交游一百二十次以上,是與唐通使交游最多的邦鄰之一。新羅人在唐朝首要學習佛典、佛法,研討唐代的典章,有的人還在唐朝當官。因此,唐代的喝茶風俗對他來說應是很接近的。
  唐代時不少新羅和尚住守中國寺廟,如山東文登清寧鄉(xiāng)的法花院中,有三十多個和尚,均是新羅人。在日圓仁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記敘,圓仁在中國求法巡行時,曾遭到不少新羅人的協(xié)助,這些新羅人有的是當官的,有的是和尚,如新羅人李元佐在圓仁脫離萬年縣時,曾送他蒙頂茶二斤,團茶一串。
  新羅的名僧真鑒國師,在一塊碑文中記取如再次收到中國茶時,把茶放入石鍋里,用薪燒火煮后,不分其味就飲的內(nèi)容。
  新羅的使節(jié)大廉,在唐文宗太和后期,將茶籽帶回國內(nèi),種于智異山下的華巖寺周圍,朝鮮的種茶前史由此開端。朝鮮《三國本紀》卷十,《新羅本紀》興德王三年云:“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種子來,王使植地輿山。茶自善德王時有之,至于此盛焉”。
  至宋代時,新羅人也學習宋代的烹茶技藝。新羅在參閱汲取中國茶文明的一起,還建立了本人的一套茶禮。這套茶禮包含:一、吉禮時敬茶;二、齒禮時敬茶;三、賓禮時敬茶;四、嘉時敬茶。
  其間賓禮時敬茶最為典型。高麗年代迎候青鳥使的賓禮典禮共有五種。迎候宋、遼、金、元的青鳥使,其地點在乾德殿閣里舉辦,國王在東朝南,青鳥使在西朝東接茶,或國王在東朝西,青鳥使在西朝東接茶,有時,由國王親身敬茶。
  高麗年代,新羅茶禮的程度和內(nèi)容,與宋代的宮殿茶宴茶禮有不少相通之處。
  清、敬、和、樂,朝鮮與中國本鄉(xiāng)相連,自古聯(lián)系接近,中國儒家的禮制思維對朝鮮影響很大。儒家的中庸思維被引進朝鮮茶禮之中,構成“中正”精力。創(chuàng)立“中正”精力的是草衣禪師張意恂(公元1786-1866年),他在《東茶頌》里發(fā)起“中正”的茶禮精力,指的是茶人在凡事上不行過度也不行不及的意思。
  也就是勸要有自知之明,不行過度虛榮,常識淺陋卻處處夸耀本人,什么也沒有卻偽裝具有許多。人的性格浮躁或過火也不合中正精力。
  所以中正精力應在一個人的品格構成中成為最重要的要素,從而使消沉的生計方式變成活躍的生計方式,使失望的生計態(tài)度變成達觀的生計態(tài)度。
  這種人才干稱得上是茶人,中正精力也應成為人效中的生計原則(尹炳相:《韓國的茶文明與新價值觀的發(fā)明》,載于《農(nóng)業(yè)考古》1997年2期)。
  后來韓國的茶禮歸結為“清、敬、和、樂”或“和、敬、儉、真”四個字,也折射了朝鮮民族活躍達觀的生計態(tài)度。由此亦可見,朝鮮的茶禮精力就是茶道精力。
 
責編: apple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