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人生,不禁又討論起茶道來……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yǎng)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受益的一種和美儀式。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yǎng)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xiàn)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

  當時社會上茶宴是一種很流行的社交活動。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yōu)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huán)境、禮節(jié)、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guī)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yǎng)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

  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yǎng)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

  “武夷山茶癡”林治先生認為“和、靜、怡、真”應(yīng)作為中國茶道的四諦。因為,“和”是中國這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靈魂。“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方法。“怡”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心靈感受。“真”是中國茶道終極追求。

  期間,有文友講了一個故事:有個老干部卸任后,在路上遇到了過去給他開車的司機。司機沒和他打招呼一扭臉走了。就因為這個,老干部一氣之下,沒過多久就死了。我當時就說,他如果來和我們一塊品茶,或許死不了。品茶能使人克服浮躁,品茶能使人淡泊名利,品茶能使人先知禍福。臺上時,要想到下臺時;輝煌時,要想到頹廢時。成功時要夾起尾巴做人,失敗時要挺起胸膛走路。這是我從品茶中悟出的道理。臺灣中華茶藝協(xié)會第二屆大會通過的茶藝基本精神“清、敬、怡、真。”

  “清”:“清潔”、“清廉”、“清靜”及“清寂”之清。“茶藝”的真諦,不僅求事物外表之清潔,更須求心境之清寂、寧靜、明廉、知恥在靜寂的境界中,飲水清見底之純潔茶湯,方能體味“飲茶”之奧妙。

  “敬”:敬者萬物之本,無敵之道也。敬乃對人尊敬,對己謹慎,朱子說:“主一無適”,即言敬之態(tài)度應(yīng)專誠一意,其顯現(xiàn)于形表者為誠懇之儀態(tài),無輕藐虛偽之意,敬與和相輔,勿論賓主,一舉一動,均佁有『能敬能和』之心情,不流凡俗,一切煩思雜慮,由之盡滌,茶味所生,賓主之心歸于一體。

  “怡”:據(jù)說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悅也、槳也。”可見“怡”字含意廣博。調(diào)和之意味,在于形式與方法,悅槳之意味,在于精神與情感,飲茶啜苦咽甘,啟發(fā)生活情趣,培養(yǎng)寬闊胸襟與遠大眼光。使人我之間的紛爭,消弭于形,怡悅的精神,在于不矯飾自負,處身于溫和之中,養(yǎng)成謙恭之行為。

  “真”:真理之真,真知之真,至善即是真理與真知結(jié)合的總體。至善的境界,是存天性,去物欲,不為利害所誘,格物致知,精益求精,換言之,用科學方法,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誠,飲茶的真諦,在于啟發(fā)智能與良知,使人人在日常生活中淡泊明志,儉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

  基于品茶的多種好處,我們又對茶莊主提出一個設(shè)想:除了多設(shè)茶座外,再注入一些文化的內(nèi)涵,比如把我們當?shù)匚娜撕凸に嚰业鹊臅ɡL畫根雕奇石剪紙窗花甚至用雪糕棒做成的大塔城樓等一并在這里展覽,讓來這里的人一邊欣賞文化,一邊品嘗茶葉,既健康了身體,又陶冶了情操,還純潔了心靈,那將是多么高雅和諧的好事情啊。

  “人生如品茶,酸甜和苦辣,參透四字經(jīng),長壽且豁達。”且以此詩做結(jié),望人們向茶靠攏,向文化牢籠,正確面對人生,提高自己的品位和生活的質(zhì)量。

  

責編: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