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紅茶制作過程中“水分”的變化

  當歐美最早開始飲茶時,中國茶是世界上唯一的商品茶,其焙茶方法即用淺鐵鍋炒熔或用漏斗形烘籠烘焙,這種手工制法,至今仍然沿用于中國、日本。自印度、錫蘭及荷屬東印度等新興產(chǎn)茶園供給大量茶葉以后,就有了大量熔茶的必要,于是干燥機應運而生。
 
  干燥機有多種形式,以不同的方式供給熱量,有自動運茶進入機器的,茶葉落在盛葉的框上,由機頂移至機底,再從機內(nèi)排出。也有先預備一些盛茶的框,上面攤好茶葉,然后就像烘焙面包一樣,將框放入干燥機內(nèi)烘焙。
 
  熔茶的原理是向密封的容器內(nèi)吹入干燥的熱空氣,而茶葉則放在框表面通過這個容器。上行干燥機,干燥的熱空氣由容器的底部送入,熱空氣的溫度達到200℃F,先與由機器排出的干葉接觸,然后通過盛有較濕茶葉的框,最后當空氣由干燥機排出時,溫度降到120℃F,同時與新放入的濕葉相遇,排出的空氣也變得濕潤。
 
  如果葉在干空氣中快速干燥,葉的表面就會硬化,而葉的內(nèi)部還潮濕,會發(fā)生緩慢的化學變化,損害茶葉品質(zhì),有時還容易發(fā)霉。
 
  茶葉的發(fā)酵通常在150℃F時就會停止,如果有熱風吹入,停止發(fā)酵的溫度就會更低,因此當茶葉送入干燥機而遇到120℃F的熱空氣時,茶葉的發(fā)酵過程應立即停止。只是有時干燥器中的葉量過多,通過容器后的空氣溫度降到120℃F以下,則在機內(nèi)的茶葉會在短時內(nèi)快速發(fā)酵,蒸煮茶葉,導致生成乏味或發(fā)酵過度的茶。
 
  送入干燥機的茶葉,根據(jù)萎凋的程度,分別含有55%~65%的水分。印度茶在烘焙時,含水量大多為60%,烘焙分為兩次進行。第一次烘焙使葉的水分減少到30%,再在另一個干燥機內(nèi)低溫第二次烘焙,使水分減少到3%。初次焙火時如果使葉中的水分急減至30%以下,則會蒸煮葉片而損害葉的品質(zhì)。
  錫蘭及爪哇的茶葉,它們的萎凋程度要比印度茶進行的完全,因而只需烘焙一次即可。
 
  高溫烘焙茶葉,從試驗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第一次吹入的熱空氣不能超過180℃F。如果將干燥的茶葉,留在這個溫度的機器中,即變干變硬。本來茶葉在180℃F的高溫中,不致干燥過火,但是如果干葉再在這個溫度下,即使時間很短,也會過火。過火的情況最容易出現(xiàn)在底部的盛茶葉的框上,因為底部框中的茶葉已干,即將排出機外。
 
  如熔火溫度過高,就會使葉片產(chǎn)生水泡。有時這種水泡極小,需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這種葉片,當用機械分類時,細小的水泡會由于摩擦而消失,變成灰色,顧名思議,灰色茶是紅茶中發(fā)色不充分的茶葉。
 
  下列是烘焙的最佳條件:
 
 ?。?)最初以低溫烘焙,溫度為180℃F。在出口處的溫度最低為120℃F。
 
  (2)吸入充分的空氣。
 
 ?。?)攤?cè)~必須薄。
 
 ?。?)葉由干燥機送出機外時,應保持30%的水分。
 
  以上(2)、(3)、(4)三項是為防止葉片被蒸熟所必要的。葉片第二次烘熔后,水分降到3%,分堆及裝箱時又相繼吸收水分達到10%左右。因此在裝箱前,還須再進入干燥器中復火,使所含水分降至6%左右。茶葉中的水分如果低于6%,則不會變軟,如果水分大于6%,則會在箱中變質(zhì)。
 
  多數(shù)工廠在茶葉裝箱之前,都會對含水量進行檢測,用以判斷是否需要再進行復火。印度在茶季開始時,大約一周或10日裝箱一次,經(jīng)常有復火的必要;如果在旺季,二三日即裝箱一批,就沒有復火的必要了。
 
  印度紅茶制造過程中的水分變化如下表:
 
  錫蘭一些產(chǎn)茶區(qū)在長期的優(yōu)良氣候期間,經(jīng)常以日曬法干燥已經(jīng)揉捻及發(fā)酵的茶葉,這種方法所制成的茶葉,味強色黑,而且比機器烘熔的茶葉的芽葉要多,但是帶有強烈的金屬味。如果要除去金屬味,可以把日光曬干的茶與一部分機器烘焙的茶相混合,既可改善外觀,又可去除金屬味。日曬法通常先將葉用機器烘焙,然后再薄攤在適當?shù)奈矬w表面,在日光下曬干。這樣做也可以去除掉一些金屬味。日光干燥時間約為45-90分鐘,但是先用機器烘熔過的茶葉,時間可相應減少。
 
  烘焙的化學變化
 
  從化學角度來看,烘焙的目的在于殺死發(fā)酵素及其他微生物,以停止發(fā)酵。這種破壞作用依靠熱度來完成,同時還可去除水分。除了這些結(jié)果外,還有葉中的一部分物質(zhì)由于受熱而產(chǎn)生麥芽糖香味,這種變化通稱為糖膠化作用。正如糖在鍋中受熱變成褐色一樣。在發(fā)酵葉中如有果香的物質(zhì),則在烘熔后也可消除這些不良的特性。
 
  在烘焙過程中也有一些好的成分消失。這個結(jié)果在一定范圍內(nèi),雖然不可避免,但是如果溫度及氣流控制的合適,則可以將損失減少。其中最重要的損失是產(chǎn)生香氣的物質(zhì),這種物質(zhì)常伴隨蒸汽消失。烘熔的溫度越高,則揮發(fā)香氣的損失越大。只是烘焙溫度低于170℃F,則茶葉在貯藏中容易變質(zhì)。除了香氣消失外,還有茶素的流失,如果減低烘熔溫度,則可減少茶素的流失。
 
  干燥器中茶葉的蒸煮也是使香氣消失的一種原因。這種原因大多是由于葉片堆積在干燥器中過厚所造成的。如果充分吹入熱氣流通的干燥器內(nèi),則可以減少因葉面凝集水蒸汽而消失的揮發(fā)油。
 
  為了避免這些損耗,有使用吹干冷空氣而使茶葉干燥的,還有使用石棉夾板中放氯化鈣吸收水分的,這種方法雖然能制成優(yōu)良的茶葉,但茶葉不易保存,除非與日曬法并用,才可避免這個缺點。同時使用熱、冷兩種方法,也可制出優(yōu)良品質(zhì)的茶葉,只是在成本上開銷太大,不是很實用。
 
  在烘茶時,葉中蛋白質(zhì)凝固成為不溶解物,不能在茶湯中浸出。
 
  紅色的發(fā)酵葉,經(jīng)烘焙而變?yōu)楹谏?,但是用沸水沖泡,又可恢復紅色。
 
  烘熔后的茶葉分堆攤放在地面上,任其冷卻,然后置于箱中或其他容器,以備分級。
責編: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