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上的摩崖石刻

茶馬古道上的摩崖石刻  “茶馬古道”上的摩崖石刻,全部是藏文的,不知道是何年何月何人留下的,它的下方是一眼常年不息的天然溫泉和一處山洞,那是舊時在怒江邊行走的馬幫曾經(jīng)歇腳的地方。

  石刻上那些漂亮的經(jīng)文是瑪尼石上常見的“六字真言”,這些大段的藏文內(nèi)容估計也充滿著祈福含義!

  在仰望這些巨大石刻經(jīng)文的時候,我想到了生命的無常與短暫!

  我不知道這滿山崖的文字記載了什么樣的內(nèi)容,我只知道有些故事,一定隨著那些遠去的馬鈴聲伴唱的山歌,越走越遠!而那些古老的傳說,也沿著這條行走了千年的茶馬古道,早已遠離了人間!

  日前,雅安市蘆山縣文物普查隊在蘆陽鎮(zhèn)黎明村發(fā)現(xiàn)一處罕見的北宋摩崖石刻。該石刻位于海拔近1800米的山路旁,在一塊長5.2米、寬2.6米、高3米的天然巨石上。

  石刻分上下兩部分,上面刻有“天禧元年九月十五日”等字樣,雕刻尺寸為90㎝×50㎝;下刻“崇寧元年三月廿五日重修記”等字樣,雕刻尺寸為80㎝×74㎝。由于雕刻文字的石壁向斜上方延伸,猶如一把巨傘遮擋風雨,加之這里海拔較高,人為破壞較少,使得石刻得以較好保存,除個別字跡風化脫落,其余字跡基本完好。在石刻紀年中,最早的“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距今已有992年歷史。

茶馬古道上的摩崖石刻

  在離摩崖石刻不遠的山路上,一段古老的石階路通向山頂。據(jù)有關(guān)專家介紹,這條道路是古時北至邛崍、南通雅安的交通要道,經(jīng)分析,該石刻與重修茶馬古道有很大關(guān)系,具體情況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考證。

  地處滇西的保山,山雄水奇,而眾多越江跨河連山接衢的古今橋梁則構(gòu)成了一道特殊而壯麗的風景線。舉世聞名的古西南絲綢之路迢迢西去,正是倚仗著那一道道凌空臥波的飛虹才變天塹為通途,實現(xiàn)了“一跨能窮天外天”的人生夢想。

  在眾多的古渡中,曾在斷岸裂石、濁浪排空的瀾滄江上渡人無數(shù)、歷盡千年滄桑、即將在2008年完全沉入瀾滄江底的霽虹橋,無疑是最具傳奇色彩的。

  近日,筆者從保山城出發(fā),經(jīng)過近一個小時的路程到達了古西南絲綢之路上著名的古驛站水寨。隨后繼續(xù)前行,經(jīng)過又一個小時的連續(xù)下坡,終于到達了瀾滄江邊的“人文奇觀”———霽虹橋前。山河依舊,歲月悠悠,站在那早已被洪水損毀的霽虹橋殘留下來的舊橋墩上,望著那高大的摩崖石刻上巨大的“西南第一橋”的石刻字,心里的滋味真是難以言表。

  這不是一座尋常的橋。這座東連博南山之“九曲十八彎”,西接羅岷山之“梯云路”,一直享有“天南鎖鑰”、“西南第一橋”等盛譽的霽虹橋,是我國古代橋梁建筑的代表作。1986年前的霽虹橋是云貴川藏陜五省區(qū)存留下來的95座古鐵索橋中最古老、最大、最完整的一座,也是全國最寬大的3座鐵索橋之一,比四川瀘定橋?qū)挘泵?,并且還早了200多年,稱得上是世界橋梁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世界著名學者、美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博士編撰的《中國科技史》里寫道:“霽虹橋為世界現(xiàn)存的唯一最古老的鐵索橋。”

  然而,這座久負盛名并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入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我國沿用時間最長、規(guī)模最大的鐵索橋,不幸被1986年10月那場洶涌而來的洪水奪去了它近千年的生命?,F(xiàn)在唯有斷鏈殘墩,游人到此,無不感慨萬千。

  如今與霽虹橋渾然一體的摩崖石刻只能孤獨而又倔強地佇立在沉寂的古渡旁,默默地聽江水流淌。摩崖石刻因霽虹橋的存在而相互輝映,構(gòu)成了瀾滄江峽谷里最奇特的一幅山水人文景觀。古渡、摩崖、橋梁,在這雄奇的山水間奏出了令人震撼的生命贊歌。在題滿了前人寫下的錦繡文字面前,你想要一下子讀懂這橋這山這水之煌煌歷史,真的是很難。

  這些題刻,大多出自明清兩代過往顯宦名流手筆,立意高古,詩、聯(lián)、題辭齊備,正、行、草、隸共輝,除部分因歲月的侵蝕或人為損壞外,現(xiàn)尚有二十余條清晰可賞,且多數(shù)字大如斗,古風襲人。其中書寫于清康熙癸未年間(公元1703年)的“霽虹橋”三字行書,系當時的保山知縣張其嵋所題,幅高1.27米,寬3.4米,體壯氣足,格外醒目;明成化年間由督學使吳鵬所題“西南第一橋”,直書陰刻,字高0.8米,筆力雄健,章法亦佳;還有“滄江飛虹”、“懸崖奇渡”、“金齒咽喉”、“天南鎖鑰”等,均古意蒼蒼,各具特色。在眾多詩聯(lián)中,明代新都狀元楊升庵的《霽虹橋》則最為著名。當年,才情冠世的楊升庵登臨霽虹橋,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不朽詩篇:

  織鐵懸梯飛步驚,獨立縹緲青霄平。

  騰蛇游霧瘴氛惡,孔雀飲江煙瀨清。

  蘭津南渡哀牢國,蒲塞西連諸葛營。

  中原回首逾萬里,懷古思鄉(xiāng)何限情。

  而當年徐霞客來到這里時,則以“渾然逝,淵然寂,其深莫測”幾個字描繪了這里的水流態(tài)勢??梢韵胍?,兩千多年前我們的先民選擇這樣一個水流平緩、風浪絕少的地方作渡口,又是多么富于科學眼光!

  然而,隨著小灣電站2008年大壩蓄水,這些匯聚了楊升庵、張含、張學庠、孫人龍、汪如祥、顧純、擔當和尚等文人大家的才思慧想的摩崖石刻將被淹沒。到那時,人們再來尋找那熟悉的身影時,會是一種什么樣的心境呢?

  為了挽救和保護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2004年春節(jié)前后,由云南省考古研究所專家何金龍等人組成的調(diào)查小組前往霽虹橋和摩崖石刻進行了半個月的考察和測繪。5月,考察報告出臺了,經(jīng)瀾滄江小灣水電站淹沒區(qū)文物古跡處理及維修工程處審議后,決定于今年10月開始全面實施這兩處省級重點文物的搶救修復(fù)工程。

  此次修復(fù)將在原橋址上游約450米處的老云崖按原樣重建,摩崖石刻也將隨橋身搬遷,在新址選擇相似巖壁進行鑲嵌、臨摹雕刻、切割等,部分石刻移入博物館陳列。

  考古文物所的專家說,經(jīng)過搶救修復(fù)之后,預(yù)計2005年5月將重現(xiàn)昔日“西南第一橋”的風貌。2008年,小灣電站大壩蓄水后,人們依然可以看到在南方絲綢古道上先人們留下的這兩處驚世杰作。 

責編: isundust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