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買“三無”茶葉維權 疑“知假買假”

        街坊孫先生喜歡喝茶,但在同一超市卻接連兩次買到疑似三無產品的茶葉,于是分兩案向市第一人民法院上訴,要求判令該公司退還貨款并給予10倍賠償。

  今年5月24日,孫某連續(xù)兩天到南城一家商貿公司旗下的超市,共購買了兩批茶葉及五包薏米,飲用后,均感覺肚子不適。隨后,他才發(fā)現所購茶葉是沒有標明生產日期、生產廠家、名稱等,屬于“三無產品”,薏米也已過期變質。

  孫某 原告:“這個盒子,外包裝,鐵盒里面還有這種袋裝,包裝非常精美,所以說,我作為消費者,沒有辦法辨認,它是散裝還是預包裝商品。”

  庭上,孫某還出示了他特意到其它超市購買的一包散裝茶葉。

  孫某 原告:“論斤稱的,用這種簡易塑料袋包裝的,才叫散裝的茶葉,這個上面寫得很清楚的,QS生產許可,然后生產者,包括生產日期,按照普通消費者的認為,這種才屬于預包裝產品。”

  被告方不接受這種說法,稱公司賣出的是散裝茶葉,孫某挑選后再包裝。而對于散裝出售的商品,只需在購物區(qū)注明生產日期、廠家及名稱,包裝時無需再重復。

  被告訴訟代理人:“我們是屬于農產品散裝銷售,不是預包裝商品銷售,我們沒有說打包好去售賣,是根據我們,有專業(yè)的導購員在現場,顧客說, 我需要去購買這批散裝茶葉,然后說我要送禮等等,我們就提供免費通用包裝。”

  此外,被告還質疑孫某是職業(yè)打假人,認為其飲用后不舒服,第二天再次購買同一商品,疑為“知假買假”。

  被告訴訟代理人:“24日買了(茶葉)以后,他(原告)已經發(fā)現不舒服了,25日又去買了800多塊錢,然后26日再去醫(yī)院檢查,如果明知道(商品),是假的 有問題的,以此來達到敲詐商家目的的話,那是個人斂財的一個目的。”

  庭上,孫某要求超市退款,并給予10倍賠償,合計19452.5元。對此,被告表示拒絕,只承認由于公司的疏忽,沒對超出保質期的商品進行及時下架處理。

  被告訴訟代理人:“這個我們要去承認的,因為我們是售賣過期商品,讓顧客買到,購買商品未滿500元,按照最高額500元賠償,但茶葉(賠償)我們還是拒絕的。”

  根據我國食品安全法規(guī)定,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銷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銷售者要求支付價款10倍的賠償金。而去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相關司法解釋明確規(guī)定:因食品、藥品質量問題發(fā)生糾紛,購買者向生產者、銷售者以購買者明知食品、藥品存在質量問題而仍然購買為由進行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這意味著,“知假買假”行為并不影響消費者維權。案件最終未達成調解意向,法院將擇日宣判。

責編: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