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苑御茶分茶課題組舉行“茶百戲”專題研討會

  近日,建甌市北苑御茶文化研究所分茶課題組在龍焙茶藝會所舉行“茶百戲”理論與實踐專題研討會。參加本次研討會的有建甌市旅游局局長、方志委主任、分茶課題組組長賴少波,龍焙茶藝會所、茶韻研究室、茶焙研究室及分茶課題組有關成員等。

  本次研討會的主要議題,是通過不同茶品的點茶嘗試,探尋適合分茶所用的茶品。據史料記載,宋代分茶,也叫“茶百戲”、“水書法”、“水丹青”,所用的龍鳳團茶,是經過采茶、揀茶、蒸茶、榨茶、研茶、造茶和過黃等七道規(guī)范而嚴苛的工序精制而成,套用現在的分類標準,有人認為是其工序中沒有發(fā)酵這個步驟,認為是不發(fā)酵茶;也有人認為在榨和研的過程中,茶葉肯定會發(fā)酵,應屬發(fā)酵茶。為了弄清茶品種類,課題組選取了鐵觀音、矮腳烏龍茶餅、普洱茶膏這三種典型的茶品分別作了嘗試。

  本次嘗試所用的器具均是根據史料記載而高仿的替代品,并嚴格遵循史料所載點茶方法步驟,經過現場的研磨,篩粉,點湯擊拂……最后發(fā)現鐵觀音茶湯無法形成泡沫,矮腳烏龍茶餅有少許泡沫,而普洱茶膏所形成的泡沫最豐富。鐵觀音屬綠茶,是經殺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藝過程制成的不發(fā)酵茶;矮腳烏龍茶餅是介于綠茶與紅茶之間的一種茶類,屬半發(fā)酵茶;普洱團茶是一種發(fā)酵茶,且具有后續(xù)發(fā)酵的能力。通過試驗,課題組得出初步結論:套用現在的標準來看,宋代所制的團茶應屬半發(fā)酵或全發(fā)酵茶。結論雖不算成熟,但“探究宋代分茶絕技”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課題,從此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由于史料所載尚有不少疑點,研膏茶的具體制作工序尚有一些空白之處,極大的限制了分茶技法的研究。下一步,課題組將針對這些空白做進一步的嘗試與探究,并加大試驗的廣度與深度,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螺旋式上升。倘若這一傳統(tǒng)絕技能起死回生、重放光芒,必將成為閩源文化旅游的一道最吸引人眼球的獨特風景線。(伍策李智敏) 

責編: isundust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