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推動區(qū)域茶產業(yè)升級 

  說起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嚴峻挑戰(zhàn)時,前不久,金華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副局長朱江龍十分無奈,“不過,一旦與產業(yè)資本巧妙結合,‘非遺’傳承與保護就不再是負擔,反而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金礦,婺州舉巖茶就是典型例子。”

  瀕臨湮滅的貢茶起死回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宗懋是我國第一位茶院士,對舉巖茶的歷史如數(shù)家珍:“‘舉巖貢茶’,源于秦漢,興于唐宋,盛于明清。在唐至五代十國時期,婺州舉巖茶為十大茗品之一,一直沿襲至明清兩朝為貢茶,是中國貢茶歷史上最久遠的茶品之一。”

  “婺州舉巖”在雙龍鹿田一帶已有上千年栽種歷史,幾經滄桑,幾近失傳。一直到1979年,經過茶葉技術人員的努力,這一古老名茶才開始恢復生產,當年即被定為省級名茶。由于經常有侵權冒名產品出現(xiàn),“婺州舉巖”商標的持有者、北山林場場長李可追想給“婺州舉巖”找個好婆家。2006年4月,采云間董事長潘金土與北山林場經過洽談一拍即合。

  舉巖貢茶在“非遺”傳承與壯大中的“關鍵掌控”都離不開高度、角度、速度的三要素整合。

  傳承的“關鍵掌控”之一—高度

  潘金土對這一點深有感觸。這是他這些年不斷投入資金和人力,禮聘重量級專家學者,挖掘舉巖貢茶的歷史文化、改良和創(chuàng)新制作工藝的原因。“我們抓住了市里正組織申報‘非遺’的機會,決定從文化、產業(yè)系統(tǒng)推進。”

  在浙江省文化廳原廳長、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沈才土的熱心牽頭下,金華市成立了國際茶文化研究會舉巖研究中心;在栽培方面聘請了中國茶葉研究所許允文教授、浙大茶學系貢樹英教授作技術指導;工藝創(chuàng)新方面,請來了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姚國坤教授以及省農業(yè)廳、中國有機茶論證中心負責人。

  從2006年開始,舉巖貢茶連續(xù)3年拿下了市級、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去年又馬不停蹄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8年北京奧運圣火采集前夕,舉巖貢茶被奧運會發(fā)源地希臘奧林匹亞博物館永久收藏。同年5月,舉巖茶經商務部核準,作為國禮茶贈送俄羅斯總統(tǒng)梅德韋杰夫。

  傳承的“關鍵掌控”之二——角度

  潘金土通過拜師獲得了舉巖貢茶第十八代傳人的資格。他深知:“非遺”需要傳承,更離不開創(chuàng)新。

  “原先的舉巖茶有點像黑條的龍井茶,不好看。我們查閱了大量史料,了解舉巖茶在唐宋元明清各時期怎么喝。”創(chuàng)新后的舉巖貢茶外形蟠曲緊結,茸毫隱現(xiàn),色澤銀翠。

  舉巖貢茶突出貢茶地位,在定價上采取一口價方式,每公斤售價2.4萬元。潘金土表示今年還將提價,在市場選取上切割北京、上海、廣州等高端市場,以此向中端市場延伸。

  傳承的“關鍵掌控”之三——速度

  潘金土在傳承和壯大舉巖貢茶過程中同樣離不開牽手產業(yè)資本。采云間通過多年經營積聚了較雄厚的資金,此次介入“非遺”,既是公司鐘情于“非遺”保護,也是借助千年貢茶的聲譽迅速撬動一級市場的市場升級和品牌升級。

  呼喚產業(yè)資本之外的支持

  “茶是好茶,可市場上很難買到。”上海電視臺原新聞欄目主播劉劍是舉巖貢茶的擁躉,他曾專程來到金華購買。

  目前舉巖貢茶基地就在北山,年產量只有一兩噸,集中在一線城市銷售,市場常常斷貨。潘金土坦言,把舉巖貢茶視為一家公司所有,無法把產業(yè)做大。應該像西湖龍井一樣,列出一類、二類保護地,通過制定標準進行授權生產,才能做成幾十億元的產業(yè)規(guī)模。
 

責編: mother5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