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市場背后的文化虛華與銷售的委頓論點分析

  高歌猛進的茶業(yè),大概是從2013年開始爆裂的。


  如果把茶業(yè)看做由文化與物質組合成的一體兩面,那么,這個運行體在風云陡變的2013年被徹底分裂——銷售的一面遽然調頭,文化的一面仍自是向前。


  考察茶葉的銷售,我們看到的,是大幅度降溫在全國市場持續(xù)蔓延。


  過去幾年,有這樣一些標志性的事件發(fā)生——


  2014年10月,廣州芳村茶城300多家商戶大罷市;2014年12月,山西現(xiàn)代國際茶文化城罷市;2015年6月,福州一茗茶連鎖店一夜間全部關停;2015年7月,廣州芳村錦桂茶葉市場再演罷市;2016年元旦后沒幾天,鄭州唐文化廣場商戶街頭抗議;2016年1月11日,武漢一品天下茶商橫幅抗議……


  表象的背后,顯示的是經營的難以為繼。


  在北京,具有風向標意義的馬連道,這幾年“從原有的約5000家店鋪(其中包括重復品牌),已縮至約3000家;整條街大大小小共有約18家茶城,但真正盈利的只占三分之一”。這是《中華合作時報·茶周刊》調查的結果。


  2015年,農業(yè)部的數(shù)據(我總覺得有些保守)說:“92%的產區(qū)高檔茶銷售量下降,下降幅度10%-20%不等。”要知道兩年前的2013年,農業(yè)部無論對高檔茶還是大宗茶,使用的都是“產銷兩旺”的表述。


  銷售的委頓,正顯示出市場際遇著嚴冬。


  而與此相反的是,茶的文化,卻表現(xiàn)為繁華之余更兼喧鬧。


  這幾年,我們炒這炒那,普洱、金駿眉,野生的、純種的……這幾年我們多了山頭、品種、樹齡、純料與拼配,多了香氣、滋味、茶氣的復雜性、變化感……它們都高高在上。


  這幾年,我們似乎很幸運地置身于儒與道與佛甚至與神的空間。禪宗、道祖、術士、神祗,身著專家、大咖、茶王、泰斗的外衣,千年一修、無所不能,不辭辛勞、走馬燈似地為我們傳播著茶的文化。它們都玄而又玄。


  我們幾乎每天都在趕場。大到林林總總的各類茶博會、茶藝賽、茶論壇,小到形形色色的茶雅集、茶品鑒、茶禪修……不論愿意與否、疲憊與否,我們總擔心被那些道場、佛堂、經壇所宣講的高深文化所拋棄,淪為越來越不懂茶的人。


  文化的實則虛華,貌似熱鬧,卻只近于天,與我們地上的眾生漸行漸遠了……


  茶的文化傳播與物質傳播究竟應該并行不悖并由文化來引領,還是如當今這樣二元反動并以文化擯棄物質為歸宿?


  我們的文化,應該不應該關注絕大部分還沒有喝上一口茶的中國人,從而給予他們現(xiàn)實生存更多的健康關愛?


  我始終相信,一個不接近和普惠大眾的文化,一定是不道德的虛偽的文化!市場已經用“銷售之腳”的投票,無情證明了這一點!
 

  因此,我們在茶業(yè)嚴冬反思的時候,當拷問自己:我們——距離百姓這個最大的消費群體,——有多遙遠?

責編: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薦
?